[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极片、其制造方法及使用此极片的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5145.2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7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黄仁治;曾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冠硕新能源有限公司;冠硕新能源(香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4/13;H01M4/139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制造 方法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极片、其制造方法及使用此极片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极片制作,一般采用将电化学活性物质、导电剂、黏着剂、稀释剂等材料混合成浆料状,在以喷墨、挤压、印刷转移等方式涂布浆料在极片基板材质(如铝箔、铜箔)上,经过烘烤步骤使涂布的浆料固体化后,再经过辊压步骤把涂布的浆料材质压实,最后将极片依照制作电池所需的极片大小裁切,常见的作法包括裁切时预留一部分的极片基材用来连接极片与输出端子,称为极耳。
迭片结构的锂离子电池依照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的方式叠放,并经过叠片组装、极耳点焊、封装入罐、注入电解液、充放电测试制造完成电池制备。一般极片的极耳在叠片组装后焊接成单一极耳,并于封装入罐后与电池盖与输出端子相连接的电池盖极耳依照正极对正极、负极对负极焊接,为避免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的极耳与电池盖接触,会以绝缘片或绝缘胶带将极耳与金属电池盖隔开。此时,因一般电池的极耳周围呈四方状,直角易穿透绝缘片或绝缘胶带,使极耳与电池盖接触,导致发生短路现象。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二次电池极片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极片,其能够在极片的极耳部分裁切钝角或者圆角,避免因极耳周围因呈四方状而穿透绝缘片或者绝缘胶带,而使金属极耳部位与金属壳体接触,造成电池短路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极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极片制作的二次电池。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的一种二次电池极片,所述二次电池极片包括材料涂布区以及与所述材料涂布区连接的极耳,所述极耳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边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处设置有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倒角包括圆角或者钝角。
进一步地,所述圆角的角度以R角测量器测量为0.5~3。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极片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的圆角角度以R角测量器测量为1.5~3,所述负极极片的圆角角度以R角测量器测量为0.5~1。
进一步地,所述钝角角度为120~150°。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二次电池极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极片基板一端为材料涂布区,另一端为极耳预留区,所述极耳预留区用于裁切形成极耳,所述极耳远离材料涂布区的一端为极耳顶端,自所述极片基板上的起始位置开始裁切;
(2)沿着裁切线裁切,在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部分裁切形成倒角,最后回到所述起始位置形成一个具有极耳的极片形状;
(3)将裁切完成的极片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每一极片的极耳顶端进行裁剪。
进一步地,所述极耳在裁剪后顶端呈梯形或者不标准梯形。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隔离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隔离膜,所述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一层一层叠放,所述正极极片的极耳焊接在一起,所述负极极片的极耳焊接在一起,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为所述二次电池极片。
进一步地,正极极片极耳或者负极极片极耳经过裁剪后在顶端呈现梯形或者不标准梯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裁切极片时,预留极耳并裁切出钝角或者圆角,省去了额外裁切圆角或者钝角的作业,节省了工艺,简化了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二次电池极片的形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极片形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极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极耳焊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极片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多个极耳焊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极片裁切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冠硕新能源有限公司;冠硕新能源(香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冠硕新能源有限公司;冠硕新能源(香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51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止血塞
- 下一篇:辐向取向永磁磁环等静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