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网网损分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3324.2 | 申请日: | 201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2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颖;王维洲;梁才;智勇;王佳明;拜润卿;葛润东;安亮亮;金娜;杨斌;杜波;赵子兰;但扬清;李扬;杜珣;卢甜甜;杨楠;梁纪峰;刘景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朱琨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网损 分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跨区域电网管理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网网损分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整个电力工业的运营效率和全社会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省间互联、区域互联、全国联网成了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多个区域电力市场已经投入运行。在这个大背景下,大规模的功率/电量交换,特别是区域电力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大量电力电量的转运业务随之出现。转运在为电力系统和用户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大了中间提供转运服务的电网(转供网)的网损。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供电方和用电方相对于转供方来说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转运造成的网损,谁来承担相应责任,如何降低这部分成本,如何补偿和收费事关供电方、用电方以及转供方三者的经济利益,研究一种公平、合理、直观又易于执行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将对转供网的经济运行、降低区域电网的过网网损和有效发挥配置资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应满足:
(1)应真实地反映各使用者利用网络的程度,即反映各使用者在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或交易对系统的作用。
(2)对各使用者应该尽量公平,而且分摊方法要能够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变化,即该分摊方法应当具有无偏向性。
(3)分摊方法不应过于复杂,要易于理解,简单并便于实现。
在现有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中,应用较多的有:平均网损系数法,边际网损系数法等。平均网损系数法是根据用户的电能大小比例来分摊网损,按相同的系数值来分配网损。因此,平均网损系数法不考虑输电网的结构、输电线路的距离和输送功率的收发点位置,在全网范围内按相同的网损系数进行分配。边际网损系数法中会造成损耗成本的过度回收,而且应用边际网损系数法分摊过网网损可能会产生负的分摊结果,然而电力网络是正耗散系统,任何上网用户的功率传输将必然产生损耗,因此损耗分摊结果也理应为正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过网网损分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过网网损分摊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设定待计算的区域电网和该区域电网的运行方式;
步骤2:确定该运行方式下的区域电网中的送端电网,转供电网和受端电网;
步骤3:将与转供电网相连的受端电网等效为负荷节点,将送端电网等效为发电机节点;
步骤4:对等效后的区域电网进行潮流计算,并根据潮流计算结果确定发电机节点和负荷节点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
步骤5:将发电机节点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再分摊到负荷节点。
所述确定发电机节点/负荷节点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采用公式其中,Lk为各节点初次分摊的网损,Ik为节点k的注入电流,为Ik的共轭复数,n为系统的节点数,Re{}表示取该复数的实部,Rkj为节点阻抗矩阵Z的实部部分的电阻R矩阵第k行第j列的元素,,Ij为节点j的注入电流。
所述将发电机节点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再分摊到负荷节点具体利用公式其中,PL为负荷节点的有功功率,ΔPL为负荷节点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ΔP′L为将发电机节点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再分摊到负荷节点的过网网损,pGi为发电机节点i的有功功率,ΔpGi为发电机节点i初次分摊的过网网损,r为发电机节点的节点数。
本发明提供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既考虑了电气结构,又使网损分摊结果满足了收支平衡的原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流程图;
图2是修改后IEEE 14节点系统电气接线图;
图3是IEEE 14节点系统区域电网示意图;
图4是区域电网等效图;
图5是过网网损分摊给发电机和负荷节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流程图。图1中,本发明提供的过网网损分摊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设定待计算的区域电网和该区域电网的运行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北电力大学;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33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收折切割垫结构改良
- 下一篇:一种改进结构的热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