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岩接触面示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2356.0 | 申请日: | 201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5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心一;戴晓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岩接触面示踪方法,特别是一种采矿爆破崩落矿岩接触面示踪方法,属于矿石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崩落法是一种回采强度大、成本低、作业安全的采矿方法,但由于崩落矿石在放出过程中,直接覆盖于其上部的围岩废石被同时下放,在现场通常以肉眼、放出矿量判断矿石与废石接触面,识别能力有限;若以矿岩取样化验结果加以判断,其现场取样代表性及时效性均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矿石的损失或贫化难以控制。目前有一种矿岩接触面的染色标识手段,但由于矿岩在爆破和下放的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粉体,极易与染色料混合而使染色料同样难以肉眼辨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矿爆破崩落矿岩接触面示踪方法,通过对矿岩接触面部位的矿石和(或)上覆围岩废石附以铁磁性粉体材料,并通过铁磁性检测手段,达到判别矿石和废石接触面是否到达放矿口(有底柱崩落法)或出矿工作面(无底柱崩落法)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控制矿岩边界的炮孔2中(通常是炮孔底部)视炮孔孔底距,装填的铁磁性材料,当炸药4爆炸时,铁磁性材料散布于矿岩接触面的破碎矿、废石上,形成矿岩接触面爆破后附有铁磁性材料的矿岩3,爆破后的上覆岩石5与爆破后的矿石6形成上覆爆破破碎岩石和待爆破矿石的接触面7(如图1所示)。在放矿口或出矿工作面部位设置铁磁性检测装置,随着放矿的进行,当铁磁性检测装置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视为矿岩接触面已到达放矿口或出矿工作面。
所述铁磁性材料可采用普通的铁磁性粉体,如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等,装填量不少于1Kg,为使粉体能较好地附着于矿岩块上,其粒径应不大于10微米,也可采用铁磁性液体,如水基或油基四氧化三铁铁磁性液体,装填量不少于350ml,均为普通市售;铁磁性检测装置可采用现有成熟技术。
所述粉状铁磁性材料的装填可采用适宜于炮孔的柱状药包形式;铁磁性液体的装填可采用适宜于炮孔的密闭容器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崩落法采矿出矿作业工作中,利用检测仪器现场动态监测出矿口放出的矿岩接触面矿石或废石的铁磁性异常信号,能提高矿岩接触面判别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放矿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控制矿石的贫损指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采场矿岩接触面及炮孔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铁磁性材料在炮孔内的装填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依次为:1-装有铁磁性粉料或液体的密封容器,2-炮孔、3-矿岩接触面爆破后附有铁磁性材料的矿岩,4-炸药,5-爆破后的上覆岩石,6-爆破后的矿石,7-上覆爆破破碎岩石和待爆破矿石的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在控制矿岩边界的炮孔底部装填1Kg的铁磁性粉体:四氧化三铁粉末,粒径≤8微米,粉状铁磁性材料的装填采用适宜于炮孔的柱状药包形式。当炸药爆炸时,铁磁性材料散布与矿岩接触面的破碎矿或废石上,在放矿口部位设施铁磁性检测装置,随着放矿的进行,当铁磁性检测装置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视为矿岩接触面已到达放矿口。
实施例2:
在控制矿岩边界的炮孔底部装填2Kg的铁磁性粉体:三氧化二铁粉末,粒径≤10微米,粉状铁磁性材料的装填采用适宜于炮孔的柱状药包形式。当炸药爆炸时,铁磁性材料散布于矿岩接触面的破碎矿或废石上,在出矿工作面部位设施铁磁性检测装置,随着放矿的进行,当铁磁性检测装置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视为矿岩接触面已到达出矿工作面。
实施例3:
在控制矿岩边界的炮孔底部装填350ml的水基四氧化三铁,水基四氧化三铁的装填采用适宜于炮孔的密闭容器。当炸药爆炸时,水基四氧化三铁散布于矿岩接触面的破碎矿或废石上,在放矿口部位设施铁磁性检测装置,随着放矿的进行,当铁磁性检测装置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视为矿岩接触面已到达放矿口。
实施例4:
在控制矿岩边界的炮孔底部装填500ml的油基四氧化三铁,油基四氧化三铁的装填采用适宜于炮孔的密闭容器。当炸药爆炸时,油基四氧化三铁散布于矿岩接触面的破碎矿或废石上,在出矿工作面部位设施铁磁性检测装置,随着放矿的进行,当铁磁性检测装置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视为矿岩接触面已到达出矿工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23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