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户外取暖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83650.5 | 申请日: | 2011-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0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期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创青恒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3D14/12;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5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户外 取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装置,具体讲是一种户外取暖器。
背景技术
户外取暖器在行业内又称为红外辐射式燃气取暖器,它是一种以红外辐射热量的形式取暖的装置。目前市场上户外取暖器主要是以燃气为燃料,明火燃烧辐射放热。由于户外取暖器有明火,消耗氧气不适宜家庭使用,所以在工厂车间及户外等工商业领域使用比较广泛。
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户外取暖器包括支架、混合燃气和空气的喉管101、圆盘状的炉头102和点火装置,喉管101固定在支架上,喉管101的下端设有与燃气阀门对接的管口及空气的吸气口,喉管101上端与炉头102的进气口密封连通,炉头102的圆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火孔103,多个火孔103均与炉头102的进气口连通,支架上端固定有一托盘104,托盘104上固定有一个不锈钢网罩105,不锈钢网罩105罩在炉头102外且两者同轴线,点火装置安装在不锈钢网罩105内且靠近炉头102的火孔103。
现有技术的户外取暖器的燃烧辐射的工作过程如下:燃气和空气在喉管内充分混合,进入炉头进气口,从炉头的火口喷出,被点火装置在火口附近打火点燃,形成火焰,该火焰的长度接近炉头半径与不锈钢网罩半径的差值,即从火口喷出的火焰的外焰正好灼烧到不锈钢网罩,使得不锈钢网罩烧红,向外辐射热量。
现有技术的户外取暖器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该户外取暖器是利用火苗灼烧不锈钢网罩,再由不锈钢网罩辐射放热,而只有不锈钢网罩向外辐射热量,辐射热源少、辐射热量也较少,且这种利用火苗向与火孔距离较大的不锈钢网罩导热的导热效率也低,热量损失大,故整个取暖器热效率低,浪费能源;2、传统的以燃气为燃料的户外取暖器的燃烧方式为扩散式燃烧,燃气从火孔喷出后,还需要边扩散边混合一定量的空气燃烧,故燃烧速度慢,燃气无法充分燃烧,容易形成有害的CO、NOx等气体;3、由于该取暖器是依靠火苗灼烧不锈钢网罩,而只有在火苗的外焰正好喷到网罩上时其辐射放热的热效率才是较佳的,即辐射放热的热效率较佳时的火苗的长度是固定的,太长会喷出网罩,太短则无法灼烧网罩,火苗的长度固定就意味着燃气的排量固定,进而整个取暖器的发热功率也是固定的,这样,该取暖器必须满足固定的发热功率才能获得较佳的辐射放热的热效率,一旦大幅度变换发热功率就会导致取暖器的热效率降低,难以满足用户根据气温调节选取不同发热功率的需要;4、不锈钢网罩抗热冲击的能力较差,热负荷的剧烈变化会对其造成损害,使得取暖装置的使用寿命短;5、该取暖器的燃烧不均匀,不锈钢网罩与火孔正对的位置产生局部高温区,导致出现有害的NOx等气体;6、炉头辐射放热时,大量的热量进入周围的空气中,使得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这部分热量也会随着空气上升,而用户是需要在炉头周围而不是炉头上方取暖,故上升的热量无法满足用户在炉头周围取暖的要求,即这部分随着空气上升的热量被浪费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效率高、能降低产生有害的CO、NOx等气体的概率、能达到较佳辐射放热的热效率时的发热功率可调、使用寿命长的户外取暖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户外取暖器,它包括支架、混合燃气和空气的喉管、炉头和用于点燃炉头的点火装置,炉头固定在支架上,炉头下端与喉管上端连通且两者连接处密封,炉头包括圆筒板和上盖体,上盖体与圆筒板固定,圆筒板上设有多个透气孔,圆筒板外焊接有一层金属纤维编织层。
该户外取暖器的工作原理如下:燃气和空气在喉管内混合后从炉头下端进入炉头,从炉头的圆筒板上的透气孔排出,被点火装置打火点燃,形成火焰,该火焰直接向外辐射热量,同时灼烧金属纤维编织层,使得金属编织层也向外辐射热量。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户外取暖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创青恒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创青恒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36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