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TD-LTE系统的干扰源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110376956.8 | 申请日: | 201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9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刘富强;肖娟;韩静;秦达;曲景峰;苏琳;潘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4 | 分类号: | H04W24/04;H04B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td lte 系统 干扰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TD-LTE系统的干扰源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在国内已经商用并迅速普及,而在4G(4th Gener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方面,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标准的商用也已经提上了日程,因此为TD-LTE网络的部署寻找一种高效的规划和优化方法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TD-LTE网络中,由于TD-LTE网络运营商可用的频谱资源有限,所以频率必须复用。小区间频率复用会导致干扰;也就是说,在小区内某点接收的无线电信号是载波信号与来自其它源的信号的混合。载波信号来自正服务小区而干扰信号往往来自其它TD-LTE小区。
TD-LTE网络运营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减少网络中的干扰量。尽可能稀疏地复用频率和巧妙的频谱规划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由于TD-LTE网络中的业务量增加,必须越来越密集地复用频率。尽管有巧妙的频率规划,这也会引起干扰。
当干扰太大时,就会有诸如掉话、阻塞以及语音质量差之类的问题。在这类区域中,无线电网络运营商想寻找干扰源并矫正所述问题,以便改善语音质量并减少掉话。干扰问题的常见类型是共道干扰。干扰信号源为属于同一运营商的另一基站。干扰基站正在使用与正服务小区中所用的相同的频率,并引起干扰。
当存在共道干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工作通常是如下进行的:
1.识别问题区域。
2.到问题区域中并将问题分类(干扰问题以及干扰问题的种类,例如共道干扰)。
3.如果问题是共道干扰问题,则需要找到干扰源。
上述步骤1和2相当简单。但是,步骤3就没有那么简单。可能有相当多数量的来自同一移动运营商的可能基站可能是干扰源。现有技术中,在干扰源查找过程中,通常都是通过对被干扰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或者利用专门的测试仪器辅助分析判断,显然,其不足在于:排查过程比较盲目也比较复杂,往往会花较多人力,或者较长时间才能查找出干扰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实现简单、准确性高、成本低的用于TD-LTE系统的干扰源定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TD-LTE系统的干扰源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检测信号的频域和时域特性,提取受干扰小区广播信道的受干扰信号;
2)将步骤1)中提取的受干扰信号消除载波,获取由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构成的剩余信号;
3)将步骤2)中获取的剩余信号与已知的伪随机序列扰码关联,得到产生干扰影响最大的第一干扰信号所对应的伪随机序列扰码;
4)通过步骤3)中得到的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伪随机序列扰码确定其小区ID,并由小区ID确定第一干扰小区的位置。
所述的步骤1)的具体为:首先检测信号的频域特性,提取处于系统带宽的中心1.08MHz的信号,再对该信号的时域特性进行检测,提取每10ms重复发送、每次发送占用3个OFDM符号的信号,从中提取受干扰信号。
所述的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对受干扰小区的信道冲击响应进行估计,获取从发送信号到接收信号的传递函数;
B)通过步骤A)获取的传递函数,产生信道模型;
C)采用步骤B)中产生的信道模型,估算出受干扰小区广播信道的载波信号;
D)将受干扰信号减去估算得到的载波信号即为剩余信号。
所述的载波信号由信道模型对估算比特进行滤波产生。
所述的步骤3)具体为:剩余信号与已知的伪随机序列扰码关联,获得其相关系数,比较该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伪随机序列扰码关联即为第一干扰信号所对应的伪随机序列扰码。
所述的伪随机序列扰码与小区ID具有如下对应关系:
c(n)=(x1(n)+x2(n))mod 2
x1(n+31)=(x1(n+3)+x1(n))mod 2
x2(n+31)=(x2(n+3)+x2(n+2)+x2(n+1)+x2(n))mod 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69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火机防风燃烧头
- 下一篇:一种具有射流技术的热风炉排烟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