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头防抖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1777.5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4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品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5/00 | 分类号: | G03B5/00;G02B27/6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王小青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潭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抖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光学仪器部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安装于光学仪器内的镜筒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行动电话、PDA、数字相机、摄影机等手持式装置配备取像模块的趋势已日益普遍,伴随着产品对手持式装置功能的要求,性能更好及体积更小的市场需求下,光学取像模块已面临到更高画质与小型化的双重要求。除了提升光学取像画素及取像的清晰度外,手持式装置的防震设计也日趋重要。
现有设计为了增加光学仪器的镜筒装置的防震效果,避免群筒因受瞬间力量产生相对固定筒的抖动和异音,一般于群筒及固定筒之间增加独立的缓冲部件,此种外加式的缓冲部件不仅造成制作上成本的增加及制程的不便外,仍有无法确保返修后及初始的缓冲部件两者性能相同的问题,另外,外加式的缓冲部件会造成组装作业上难度的提升及工时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手持式装备需要增加独立的缓冲部件、成本增加、制程不便等缺陷,提供一种镜头防抖动装置,不仅能克服群筒瞬间受力所产生的抖动和异音外,亦可克服上述外加式缓冲部件成本增加、制程不便、返修性不佳、作业难度提升及工时增加的问题。
依据本技术形式一实施方式,提出一种镜头防抖动装置,其包含固定筒及群筒。群筒同轴套设于固定筒内,且群筒可相对固定筒作动,群筒包含至少一缓冲部,由群筒一体成型径向突出形成,缓冲部抵顶于固定筒的内壁,且缓冲部内形成透空区,用以提供缓冲部欲产生形变的空间。
在本技术形式其它实施方式中,透空区的两侧封闭,且缓冲部抵顶于固定筒的内壁处,随固定筒内壁轮廓弯曲并呈弧弯状延伸。其中,缓冲部更包含支撑区及抵顶区。支撑区由群筒一体成型径向突出形成。抵顶区连接支撑区形成前述的透空区,且抵顶区的厚度小于支撑区的厚度。另外,缓冲部亦可渐缩形成凸字形缓冲部。值得一提的是,凸字形缓冲部抵顶于固定筒的内壁处,随固定筒内壁轮廓弯曲并呈弧弯状延伸。
此外,在本技术形式其它实施方式中,透空区亦可呈现一侧封闭,另一侧开放的形式,且缓冲部抵顶于固定筒的内壁处,随固定筒内壁轮廓弯曲并呈弧弯状延伸。其中,缓冲部更包含支撑区及抵顶区。支撑区由群筒一体成型径向突出形成。抵顶区连接支撑区形成前述的透空区,且抵顶区的厚度小于支撑区的厚度。另外,缓冲部抵顶于固定筒的内壁处,随固定筒内壁轮廓弯曲并呈弧弯状延伸。
因此,上述诸实施方式藉由群筒上一体成型的缓冲部来达成吸震的效果,同时也解决了现有外加式缓冲部件成本增加、制程不便、返修性不佳、作业难度提升及工时增加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A绘示图1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2B是图2A的局部放大图。
图3绘示图1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4A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4B是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镜头防抖动装置100包含固定筒110及群筒120。本实施方式经过特殊设计的群筒120,不仅能解决群筒120瞬间受力所产生的抖动和异音,关于现有外加式缓冲部件成本增加、制程不便、返修性不佳、作业难度提升及工时增加的问题亦可获得改善。
图2A、2B绘示图1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后视图、以及局部放大图。图3绘示图1的镜头防抖动装置的分解图。如图2及图3所示,群筒120同轴套设于固定筒110内,群筒120可相对固定筒110作动,群筒120包含至少一缓冲部121,由群筒120一体成型径向突出形成,缓冲部121抵顶于固定筒110的内壁。其中,缓冲部121为群筒120一体成型形成,一方面可增加缓冲部12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有降低成本及提升加工便利性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缓冲部121可平行于群筒120的外缘C设置,亦可如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121与群筒120的外缘C夹一角度α的方式设置。然而,缓冲部121与群筒120之间的设置方式有很多种,只要缓冲部121能充分的抵顶固定筒110并达成吸震的效果,何种设置方式并无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17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产生安全色粉基图像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密度梯度型装甲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