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种衣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1399.0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5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刚;冷忠国;陈佛祥;王礼文;蒋全鹏;张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1/00 | 分类号: | A01N51/00;A01N43/653;A01P7/04;A01P3/00;A01P21/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张汉青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麦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种衣剂,可有效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虫害等的侵袭与破坏,导致作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致死亡,特别是在苗期,作物抗病虫能力弱,有效的防治苗期病虫害就显得格外重要。
种衣剂是一种用于种子包衣、具有成膜特性的一类制剂。种衣在土壤中遇水吸胀透气而几乎不被溶解,从而使种子正常发芽,使农药和肥料等物质缓慢释放,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种苗健康生长发育。同时提高了农药和肥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使用的小麦种衣剂大多存在着农药成分毒性高,且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小麦种衣剂,不仅能有效防控苗期病虫害,而且能促控幼苗生长,保证苗齐、壮,分蘖多,成活率明显提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小麦种衣剂,它是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混合配制而成:氯噻啉0.5%~20%、戊唑醇0.5%~20%、成膜剂0.5%~5%、乳化剂0.5%~5%、分散剂0.5%~5%、防冻剂0.1%~2%、消泡剂0.1%~1%、防腐剂0.1%~1%、pH值调节剂0%~1%、色料0.2%~1%,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成膜剂是壳聚糖、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
所述的乳化剂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所述的分散剂是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及其盐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
所述的防冻剂是甘油、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
所述的消泡剂是有机硅油。
所述的防腐剂是苯甲酸钠。
所述的pH值调节剂是氢氧化钠、氢氧化胺、醋酸、盐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所述的色料是胭脂红。
本发明种衣剂的生产方法如下。
按配方要求,将氯噻啉、戊唑醇、成膜剂、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防腐剂、色料等投入调制釜中,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溶解、搅拌均匀后再泵入砂磨釜中研磨1.5~2小时,最后加入消泡剂消泡、加入pH值调节剂调节pH值,经检验合格后即制得本发明种衣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使用本发明的种衣剂对小麦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小麦苗期的病虫害,而且能促控幼苗生长,保证苗齐、壮,分蘖多,成活率明显提高。活性成分缓慢释放,持效期长,可达45~60天。同时提高了农药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经室内盆栽、大田试验证明:包衣种子浸种催芽后,对小麦蚜虫、白粉虱的防治率达90~97%;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散黑穗病、锈病的防治率达90以上%。发芽率、成秧率、壮秧率、分蘖明显高出空白对照组。本发明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原料易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材料配方选择可因地制宜而对结果无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氯噻啉12%;戊唑醇8%;成膜剂:壳聚糖1.5%、甲基纤维素酯3%;乳化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2%;防冻剂:乙二醇2%;消泡剂:有机硅油0.3%;防腐剂:苯甲酸钠0.1%;pH值调节剂:氢氧化胺0.1%;色料:胭脂红0.5%;去离子水补至100%。将上述配方按前面所述的生产方法加工即制得本发明种衣剂:20%氯噻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2:氯噻啉4.5%;戊唑醇3%;成膜剂:壳聚糖3%;乳化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分散剂:木质素2%;防冻剂:甘油2%;消泡剂:有机硅油0.2%;防腐剂:苯甲酸钠0.1%;pH值调节剂:氢氧化胺0.1%;色料:胭脂红0.5%;去离子水补至100%。将上述配方按前面所述的生产方法加工即制得本发明种衣剂:7.5%氯噻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13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感器、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