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9749.X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5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卢芳志;黄昱琮;沈文斌;黄至敏;林格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21/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钱大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避免漏光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液晶显示器广泛的应用在各种资讯处理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导航装置等)上。目前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都是以轻薄作为产品的诉求。一般来说,常见的液晶显示器是采用薄膜晶体管的架构,因此,液晶显示器需要搭配背光模块的光源,以达到显像的效果。
因为轻薄的设计趋势,部分背光模块的设计中,在背板处采用破孔(或称开口)的设计。然而破孔的设计导致背光模块点亮后,有部分的光线可能由破孔处泄漏,造成背光模块漏光的问题。
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框架120与背板130可能因为组装、外力施加或制作工艺误差等问题,使得框架120与背板130之间的间隙10过大,导致光线111从导光板110的侧边通过所述的间隙10后,由破孔136处泄漏至背光模块101的外部,而产生漏光的问题。
在目前部分的背板130设计中,为了解决上述的漏光问题,采用包覆破孔136的方式来克服,也就是需要在背板130上对应螺孔凸台180的位置处冲压出一个凸起区域,以使凸起区域能容纳所述的螺孔凸台180,进而包覆所述的破孔136。
然而目前的背板130多半为金属材质,因此除了导致在背板130的制作工艺上需要较繁复的工序外,而凸起区域也增加了背光模块101的厚度。另外,为了配合所述的凸起区域,也需要对应修饰外壳160的侧壁形状,由此增添背光模块101在制作上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于背板的开口位置处,通过框架上的槽形结构与背板上的凸出结构的结合,以阻挡背光模块中可能由开口位置处泄漏的光线,进而改善背光模块的漏光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有:框架、导光板以及背板。框架,具有朝第一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可用以导引光线。背板,结合至框架而覆盖导光板,背板上至少具有一个开口以及第二凸出部,其中开口位于导光板的一侧,第二凸出部朝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出,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相邻且设置于开口与导光板之间。由此,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可用以阻挡导光板所导引的光线由开口透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分别于框架上形成凹槽构造以及背板的开口位置附近形成凸出构造,并使所述的凸出构造伸入至所述的凹槽构造中,以阻挡背光模块中可能由开口位置处泄漏的光线。特别是框架上的凹槽构造与背板上的凸出构造结合后,可通过凹槽构造限制凸出构造的位移距离或空间,以提升背板与框架组装的稳固性。值得一提的是,背板上的凸出构造是朝框架方向延伸(即朝向背光模块内部,也就是朝向导光板方向弯折),因此,并不会增加背光模块的厚度,也可符合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间隙
100背光模块
101背光模块
102背光模块
11导光板
110导光板
111光线
12框架
120框架
121第一凸出部
122第三凸出部
123让位空间
13背板
130背板
131开口
132第二凸出部
132’第二凸出部
133凹陷部
134凹陷部
135侧壁
136破孔
14凹槽构造
14’凹槽构造
14”凹槽构造
141第一侧壁
142第二侧壁
143侧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97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