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9611.X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5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冲;郭仪正;萧宇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1/00 | 分类号: | F21V21/00;F21S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邢涛;田夏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板 背光 模组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底部具有一个用于密封模组并固定模内组件的背板。现有的背板均使用整体式的背板,一般使用金属冲压或者塑料注射方式整体成型,使得产品比较重,产品的材料成本较高。对于大尺寸的背板,由于需使用较大的冲压设备,成本更高,且对应的模具尺寸很大,结构复杂,模具成本也很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效的降低设计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节省材料成本和简化组装工艺成为各设计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另外,由于不同的背光模组,对应的组件大小、安装位置都不一样,整体式背板无法实现标准化设计,通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标准化、通用化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背板,包括多根筋条,所述多根筋条纵横交叉,形成多个网孔。
优选的,所述背板的边缘设有卡接固定在所述网孔上的框架。框架的强度大于筋条,固定到网孔上可以提升背板的整体强度。
优选的,所述框架中间设有至少两根起补强作用的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卡接固定在所述网孔上,其端部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增加中间支架,可以进一步提升框架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筋条为刚性筋条,形成多个孔径大小不变的网孔。刚性筋条强度高,不易变形,承重能力好。而且网孔大小固定,锁附件固定到网孔上,连接强度高。
优选的,所述筋条为弹性筋条,形成多个孔径大小可变的网孔。弹性筋条韧性好,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不同尺寸、形状的锁附件,通用性好。
优选的,所述纵向的筋条和横向的筋条之间穿叉叠交。穿叉叠交可以提升背板强度,而且交叉点不用固定连接,因此网孔的大小有一定的调节范围,能适用于不同尺寸、形状的锁附件,通用性好。
优选的,所述多跟筋条在交叉处固定连接。交叉处固定连接后,网孔大小固定,锁附件固定到网孔上,连接强度高。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一种背板,所述背板的网孔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功能性卡件。
优选的,所述功能性卡件包括锁附件、散热件中的一种或多种。此为功能性卡件的具体形式,锁附件用于固定PCB板等组件,散热件用于灯源的散热。
优选的,所述功能性卡件跟所述网孔固定的卡接部是标准件。采用标准的卡接部能提高通用性,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一种背光模组。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筋条作为背板的基本构件,由综合交叉的筋条形成网孔,背板模组所有需要固定在背板上的元器件都可以固定到网孔上。筋条本身是标准通用的,由筋条组成的网孔遍布整个背板,完全能满足不同位置、不同安装尺寸的元器件的固定需求,因此,针对不同尺寸的背板,只需要选用不同长度的筋条,就能组成标准的、通用化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背板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背板固定PCB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一种锁附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二种锁附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三种锁附件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四种锁附件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一种锁附件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二种锁附件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三种锁附件示意图;
其中:100、框架;111、上支架;112、右支架;113、下支架;114、左支架;115、中间支架;130、补强件;131、连接部;300、锁附件;310、锥形尖顶;320、扣爪;330、螺纹孔;340、铆钉;350、螺钉;400、背板;410、筋条;420、网孔;430、功能性卡件;500、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96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