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源热泵饱汽减压复合井的成井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7843.1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1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邹玉平;孙明文;刘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玉平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9 | 代理人: | 甄玉荃;孙丽珠 |
地址: | 11004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源 热泵饱汽 减压 复合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源抽水井及回灌井的成井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水源热泵饱汽减压复合井的成井工艺。主要用于实现恒温水的水量提供,及差温水的不干扰的完全回灌的水资源处理。
背景技术
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发现由于水量的抽取的稳定性,可作为冷热源基础的水量评价,经过多年实际检验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是成功、准确的。问题的难点是如何回灌?目前,地下水的回灌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难点:一是经过回灌试验测试后的回水量在机组运行中逐渐衰减,回水量无法得到保证;二是目前的抽水井与回水井的井间布置不科学对回水量有影响,使其成了制约节能减排的瓶颈。
以沈阳地区的地层为例,由于地质矿物的铁锰含量高,所以回灌过程中由于暴气作用,铁锰氧化物以絮状沉淀下来形成对孔隙的堵塞,通常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常洗井或先进行暴气处理。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回灌量。
抽水井与回水井的井间布置与地下水的运移方式及地层的成因特点密切相关,地下水的抽取过程是将地下水从成井断面上靠动力,将承压的地下水流,从不同的微细层面提出来,这一过程将颗粒的微细层面的速度汇集成为一个断面内的速度,形成了抽水水文地质的基本技术要点,并未考虑众多微细颗粒层面之间的不同。而这样的特点在回水过程中,这样的概化忽视了层面的差异,而在实际中对各个细微颗粒层面的观察发现了它的层面的延展,表明了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以非常稳定的速度方式堆积、沉淀、受水流速度的影响,这表明了各个微细层面具有不同的秉性气质,这一点恰恰被我们广大的水文地质工作者所忽视,可以说,我们懒于弄清的细微层面的不同,恰恰是地下水运移所依托的主体,它的差异,反映了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因此不清楚地下水的真实属性及运移规律,是造成目前地下水的回灌困惑的主要根源。因此目前成井主要存在回灌井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发现回水量在机组运行中逐渐衰减以及抽水井与回水井的井间布置没有准确的规律可循,这两个问题的交互干扰,使其成了制约节能减排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地下水在回灌过程中,回水量在机组运行中逐渐衰减以及抽水井与回水井的井间布置没有准确的规律可循,这两个问题的交互干扰,使其成了制约节能减排的瓶颈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水源热泵饱汽减压复合井的成井工艺,其步骤如下:水源热泵饱汽减压复合井的成井工艺,其步骤如下:在地下水的回灌过程中,利用回灌水与微细层面相接触的回灌速度与垂向存在的差异确定成井规律,利用饱汽减压复合井,在一个垂直断面上将不同深度断面的地下水作不同的功用;在回灌中,利用在回灌筒壁内的饱汽减压排气管,随时释放由于微小气泡与微细层面相接触,而在细小颗粒层面上形成的压力阻力以及通过变径管将成井抽水筒和成井回灌筒同心焊接为一体,加大成井回灌筒孔径,进而加大反滤层与水层的截面积,加大回水过程在地下的颗粒层面上的回水量以及采用钢筋笼绑竹竿的竖筋方式,使回水与地下颗粒层面充分接触,使回水速度变快,以保证回灌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特点及有益效果:解决地下水在回灌过程中,能随时释放由于微小气泡与微细层面相接触,气泡压力在细小颗粒层面上形成压力阻力,使回水速度变快,根据饱汽减压复合井在一个点位上实现抽水与回灌的自由控制,保证了回灌量与抽水量对等。它的使用使得地下水热能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广阔的空间。比如,旧的燃煤锅炉的改造,只要辅以高温机组及蓄能池即可实现。以三万平米住宅供暖改造为例,投入不高于80元/平米,运行供暖成本15元/平米以下;用于雨洪利用,单井回水在80m3/h左右,将此应用于城市内涝严重的地区,可以少量的成本投入,解决城市内涝难题。利用城区周边的河流、古河沉积河道的巨大蓄能空间,足以解决城区供暖及制冷的冷热源需求。通过水源热泵的推广使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复合井的抽水井和回灌井采用上下结构的井间布置,符合地下水的运移规律,使井间布局更合理,且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饱汽减压复合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两井变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井内封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玉平,未经邹玉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78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微波加热装置及微波恒温加热车
- 下一篇:一种双环形叠层造纸毛毯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