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6843.X | 申请日: | 201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光源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根据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分为侧光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侧光式背光源符合当前液晶显示器的薄型要求,且能获得高亮、均匀的平面光源,几乎所有的笔记本式计算机和各种大型的液晶显示器都在使用这种结构的背光源。
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源通常包括:背板、反射片、导光板、光源、膜材组和框架等。目前,常用的光源为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简称CCFL)和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灯条。背光源工作时,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一侧端面进入导光板后,在导光板上下表面及两侧面间来回全反射,向导光板另一侧端面方向推进,当射到导光板下底面的散射网点时,反射光向各个方向散射并破坏全反射条件,从而部分散射光有机会从上表面透射出导光板,这部分散射光称为输出光。反射片的作用是将从反面出射的光线反射到正面,增加光强;膜材组整体将输出光进行扩散和汇集,保证了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和均一性的要求。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导光板10被独立于背板20的弹性缓冲件30夹持而固定于背板20内,该弹性缓冲件30需要通过铆接或者粘接等方式与背板20固定,这种固定方式无疑增加了背光源的生产成本,并且使生产工艺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源和含有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弹性缓冲件固定导光板生产成本较高且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背光源,包括: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侧和非入光侧;
光源,所述光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
背板,所述背板用于承载导光板和光源,包括底板和竖于底板边缘的折弯挡墙;
其中,所述导光板的非入光侧与背板的折弯挡墙具有嵌入式固定结构,所述导光板通过嵌入式固定结构固定于背板内。
可选的,所述背板的折弯挡墙具有折弯凹槽,所述导光板的非入光侧具有嵌入折弯凹槽内的凸出部。
或者,所述导光板的非入光侧具有凹槽,所述背板的折弯挡墙具有嵌入凹槽内的折弯凸出部。
优选的,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为单侧。
较佳的,所述导光板的与入光侧垂直的两个非入光侧分别具有至少两个凹槽。
可选的,所述凹槽为U形。
进一步,所述每个凹槽,包括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其中,
第一槽壁距导光板入光侧端面的距离小于第二槽壁距导光板入光侧端面的距离;
第一槽壁与折弯凸出部的间距和第二槽壁与折弯凸出部的间距之和,不小于导光板从入光侧端面到第一槽壁的部分的允许膨胀量的二倍。
进一步,所述光源与导光板入光侧端面的间距,不小于距入光侧端面最近的凹槽的第二槽壁与折弯凸出部的间距和导光板从入光侧端面到距入光侧端面最近的凹槽的第一槽壁的部分的允许膨胀量之和。
较优的,所述光源与导光板入光侧端面的间距,在减去距入光侧端面最近的凹槽的第二槽壁与折弯凸出部的间距和导光板从入光侧端面到距入光侧端面最近的凹槽的第一槽壁的部分的允许膨胀量之后的差值小于设定值。
较佳的,所述凹槽为两个,其中第一凹槽距导光板入光侧端面的距离,小于导光板的与入光侧垂直的非入光侧总长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凹槽距导光板入光侧端面的距离,大于导光板的与入光侧垂直的非入光侧总长度的二分之一。
本发明液晶显示器包括如前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导光板的非入光侧与背板的折弯挡墙具有嵌入式固定结构,导光板通过嵌入式固定结构即可固定于背板内,因此,可将现有技术中独立于背板的弹性缓冲件取消,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简化了生产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背光源中导光板与背板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光源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光板(现有技术) 20-背板(现有技术)
30-弹性缓冲件(现有技术)
50-导光板 51-入光侧
52-非入光侧 53-凹槽
53a-第一凹槽 53b-第二凹槽
55-第一槽壁 56-第二槽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8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