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接纳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6629.4 | 申请日: | 201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2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马正新;王毓晗;李涛;宁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中科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0 | 分类号: | H04W24/00;H04W4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卡尔 滤波 接纳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组网方法体系中业务传输的接纳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接纳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接纳控制的目标是通过控制进入网络的连接的数量和种类,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保证满足所有已进入网络的连接的服务质量。
移动网络就是节点移动的网络,由于节点的移动导致了网络拓扑结构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业务到达的突发度和数据流的突发度,使节点状态不能保持平稳,影响接纳判决的准确性。
传统的接纳控制分为两类:基于流量描述符的接纳控制(Traffic-Descriptor based Admission Control,TDAC)方法和基于测量的接纳控制(Measurement-Based Admission Control,MBAC)方法。ATM网络中最先规定的CAC(Call Admission Control,呼叫接纳控制,也简称为接纳控制)都是基于业务量描述符的,基于业务量描述符的CAC,是指即新的业务通过业务量描述符来向网络提交它本身的流量特性。这些业务量描述符包括峰值信源速率、持续信源速率、最大突发长度和最小信源速率。但由于网络上各种业务流的随机性,多种流会聚后的流量特性难以描述,而基于测量的CAC(MBCAC)克服了这一缺点,它无需知道业务的流量模型,通过对网络负载进行实时测量,以此作为接纳控制的依据,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但仍存在可扩展性差和信令开销大的问题。继而一种统计接纳控制(statistical CAC,SCAC)被提出,在SCAC框架下,以业务接入节点为决策点,以聚合业务流流量和端到端链路丢包率作为网络状态信息,另外接入节点测量当前已接入聚合业务流的流量,而业务输出节点测量丢包率并周期性的反馈给接入节点。输入节点计算网络当前的可达带宽和新业务流将导致的丢包率,以此作为判决依据。总之,SCAC算法有很好的扩展性和较小的信令开销,但其准确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接纳控制算法根据请求被接纳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类:静态CAC和动态CAC。静态CAC是指前面传统的网络定义框架范围内的CAC,即只要新连接的QoS(服务质量)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并且不会影响网络中现有连接的服务质量,则新连接总是会被接纳的。对这类CAC策略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在已有大量的成果。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基于最优化的CAC策略,即动态CAC,或称为“智能阻塞”(Intelligence Block)。这种策略首先定义一个报酬函数(Revenue function),其接纳控制的目标是在满足QoS约束的前提下,取得整个网络的长期报酬的最大值。在这种策略之下,一些QoS要求能够得到满足而且不会影响现有连接的接纳请求也会被拒绝,因为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资源来接纳以后对网络报酬贡献更大的连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接纳判决的准确性。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接纳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时刻n时,新业务流申请到达入节点,通过测量获得已接纳的聚合业务流的统计特性,利用已接纳的聚合业务流的统计特性、新业务流的统计特性以及n-1时刻的丢包率修正值进行预测得到n时刻的丢包率预测值若则接纳此业务流,否则拒绝,其中εQoS表示预设的所要求的丢包率最大值;
S2,入节点接收出节点反馈信令包携带的n时刻的丢包率测量值对测量值进行修正得到n时刻的丢包率修正值
S3、更新n时刻的最小均方误差修正值M[n|n]。
优选地,利用下式计算得到n时刻的丢包率预测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中科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北京中科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6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