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3130.8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9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冠;张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3/00 | 分类号: | F16K13/00;F16K31/04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李玲 |
地址: | 114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双层 配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层卸灰阀卸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
背景技术
双层卸灰阀是粉料、晶粒料及小块物料流量或输送量的主要控制设备。它能够在容器内有风压的工作条件下,既能保证卸料,又能保证容器的密闭性。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双层卸灰阀在遇到的大流量物料时,物料会堆积到上层阀体内,导致卸料时上层闸门无法关闭,从而失去密闭性。这时物料受鼓风压力的影响,卸料时物料会从阀体喷出,产生大量的烟尘,影响正常物料输送。更加糟糕的是由于没有及时卸料,会出现卡死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卸料通畅、防止阀门卡死的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包括风箱、设在此风箱下部的闸板阀、与此闸板阀相连接的闸板阀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箱的底部设有配重阀,在此配重阀的上方、所述闸板阀的下方设有配重阀控制机构,在主控室内设有电控装置,所述的配重阀控制机构由与所述风箱做固定连接的支架,与此支架相连接的配重阀电机和减速机,与此减速机的输出端相连接的转轴架,设在此转轴架底面上的压力传感器所组成,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的配重阀相靠接,所述的闸板阀电机、配重阀电机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电控装置电连接。
本发明的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的特点是:
由闸板阀和配重阀组成双层散料配重阀,通过配重阀控制机构的压力传感器来感知料重,并通过电控装置控制整个卸料过程。当料重达到卸料条件时,电控装置发出信号关闭闸板阀,然后利用转轴架旋转压力传感器,使其与配重阀阀板离接触,这样配重阀在物料重力的作用下可以自动打开卸料。卸料完毕后,配重阀自动关闭,压力传感器复位,闸板阀打开重新开始接料。实现了散料回收的智能化,解决了由于散料过多使卸灰阀出现的密封失效和卡死的问题。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确保了卸料的畅通,降低了生产成本,保障了正常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卸料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包括风箱2、设在此风箱2下部的闸板阀1、与此闸板阀1相连接的闸板阀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箱2的底部设有配重阀8,在此配重阀8的上方、所述闸板阀1的下方设有配重阀控制机构,在主控室内设有电控装置,所述的配重阀控制机构由与所述风箱2做固定连接的支架5,与此支架5相连接的配重阀电机3和减速机4,与此减速机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转轴架6,设在此转轴架6底面上的压力传感器7所组成,所述的压力传感器7与所述的配重阀8相靠接,所述的闸板阀电机、配重阀电机3和压力传感器7均与所述电控装置电连接。由于闸板阀1和配重阀8组成双层阀,通过配重阀控制机构的压力传感器7来感知料重,当料重达到卸料条件时,电控装置发出信号关闭闸板阀1,然后利用转轴架6旋转压力传感器7,使其与配重阀8阀板脱离接触,这样配重阀8在物料重力的作用下可以自动打开卸料。卸料完毕后,配重阀8自动关闭,压力传感器7复位,闸板阀1打开重新开始接料。实现了散料回收的智能化,解决了由于散料过多使卸灰阀出现的密封失效和卡死的问题。
本发明的智能双层散料配重阀的工作原理是:
当料量达到设定数值时,压力传感器发出信号,电控装置发出指令启动闸板阀电机,使闸板阀关闭,然后配重阀电机工作,带动转轴架旋转180°压力传感器也随之旋转,与配重阀脱离接触,此时配重阀在物料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打开卸料,卸料完毕,配重阀板自动关闭。
30秒后,电控装置向配重阀电机发出指令,配重电机逆转,带动转轴架回转180°,压力传感器也随之复位。同时电控装置向闸板阀电机发出指令,闸板阀电机转动带动闸板阀打开,重新开始接料,重复上述过程。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确保了卸料的畅通,降低了生产成本,保障了正常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31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