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8554.5 | 申请日: | 2011-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4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多山;宋银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8 | 分类号: | H02J3/2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电能 存储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
背景技术
电网系统在供电过程中,存在电网负荷高峰和低谷的现象。用电负荷是一个不断变动的 量,对一个地区而言,负荷变化的特性主要取决于用电行业结构、地域、季节变化、经济发 展和生活水平等因素。用电负荷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使得某一时段用电较多,某一时段用电 较少,这就形成了用电高峰负荷与低谷负荷。峰谷差愈大,电网运行愈不经济。从某地区电 网冬季、夏季典型日负荷曲线中可看出,用电日负荷一般有早、中、晚三个高峰,其中晚峰 是由于照明及居民生活用电叠加而成,而商业、生活用电和单班制生产工厂深夜用电的减少 形成了低谷。
电力供应的持续性,是满足人们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各地供电设备的供电 能力有限,而又加上用电负荷分为高峰段和低谷段,使得各地出现时段性的缺电现象。尤其 是每年的冬夏两季,用电负荷的增加造成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供电部门只有采用拉闸限电控 制用电,但这显然给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这种用电负荷的峰谷差对电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会导致电压不稳、损耗加大。高峰与 低谷用电严重不平衡,既存在供电不足,也存在用电量不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电网管理 规划部门常常采用建设蓄能水库和蓄能电站的方式进行调节,但是这种方式具有投资巨大、 占用大片水面耕地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缺点,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以实 现调节电网峰谷平衡的目的。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其结构特点是,包括蓄电池、双向变流器UC、变压器T、配电 开关K;所述变压器T通过配电开关K接在交流电网的相线L上,所述蓄电池CG通过双 向变流器UC与所述变压器T相连接。
本发明的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双向变流器UC包括电感线圈Lr、电感线圈Ls、电感线圈Lt、半桥逆变电路、电 容C和可变电阻Rd;三相交流电的三相输入eR、eS和eT分别通过电感线圈Lr、电感线圈 Ls、电感线圈Lt与半桥逆变电路的上下桥臂之间相连接,电容C和可变电阻Rd均与半桥 逆变电路相并联。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采用智能型双向变流器UC,实现双向变流控制来调节电网系统的平衡,在用户用电量 处于低谷区段时,给蓄电池进行充电,储存能量,此时电价为最低价;在用户用电量处于高 峰区段时,蓄电池储存的电量释放出来,此时电价为最高价。本发明的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 运行可靠、维修简单、污染物排放低、利于环境保护,节约了用电成本,提高了电力系统稳 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的双向变流器UC的主电路拓扑图。
图3为双向变流器UC控制过程等效图。
图4为双向变流器UC工作在顺变状态下的相量图。
图5为双向变流器UC工作在逆变状态下的相量图。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独立式电能存储系统,包括蓄电池、双向变流器UC、变压器T、配 电开关K;所述变压器T通过配电开关K接在交流电网的相线L上,所述蓄电池CG通过 双向变流器UC与所述变压器T相连接。
双向变流器UC在电网正常供电时,被用作整流充电器,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向蓄 电池充电储能;当电网断电或供电异常时,双向变流器UC被用作逆变器,将蓄电池储存 电能转换输出交流电到变压器T到配电输出,给用户使用或并网发电。通过双向变流器UC 实现充电和供电的转换,可在供电低谷时由市电电网向蓄电池充电,将电能存储起来,并在 供电高峰时将蓄电池所存储的电能释放,并通过双向变流器UC转换为交流电,以弥补电网 电量的不足,从而调配电网高峰和低谷的电量,实现调节电网峰谷平衡的目的,提高了电力 系统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85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 下一篇:一种双面发光的立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