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线路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9980.2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国兵;高淑萍;刘琪;蔡新雷;索南加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H3/2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田洲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线路 自适应 电流 差动 保护 方法 | ||
1.一种直流线路自适应电流差动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建立在时域分布参数模型基础上,该直流线路为两端直流系统或T型接线三端直流系统;两端直流系统包括N端和K端;三端直流系统包括J端、K端和M端,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在换流站中,对直流线路的电流、电压以预定采样速率进行同步采样,并在本端通过模数转换器A/D将所采集的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转换为数字量;根据公式(1)、(2)将测得的电压电流转换为模电压、电流量瞬时值:
um=S-1·u (1)
im=S-1·i (2)
式中
步骤二,在分布参数模型中,对于两端系统根据公式(3)计算中间某点的电流;对于三端系统根据公式(3)计算分支点的电流;
式中i(x,t)为t时刻距本端保护安装处距离为x处的电流值,Zc为线路的特征阻抗,r为线路单位长度的电阻,uM(t)为t时刻本端采得的电压值,iM(t)为t时刻本端采得的电流值;v为波速度;
分别用直流线路各端所采集的电压、电流瞬时值计算两端系统中间某点的电流或三端系统分支点处的模电流瞬时值;
步骤三,用模电流构成差动保护时,根据式(3),对于两端系统分别由线路各端模电压、电流计算线路某点处的模电流瞬时值;对于三端系统分别由线路各端模电压、电流计算线路分支点处的模电流瞬时值;并将计算得到的模电流瞬时值用于构造模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对于用极电流构造差动保护时,则需将计算出的模电流瞬时值按照公式(4)
i=S·im (4)
进行极-模反变换求得极电流,用极电流构造电流差动保护判据;
步骤四,对于三端系统的电流差动保护的动作判据为:
id=|iJ(x1,t)+iK(x2,t)+iM(x3,t)|≥Iset (5)
其中:
id为经自适应补偿后的差动电流,x1为J端与分支点之间的距离,x2为K端与分支点之间的距离,x3为M端与分支点之间的距离;iJ(x1,t)为计算得到的距离J端x1处的电流,iK(x2,t)为计算得到的距离K端x2处的电流,iM(x3,t)为计算得到的距离M端x3处的电流;Iset为整定门槛,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固定门槛值以及传感器传变误差引入的门槛值,其中ke为考虑传变误差、数模转换误差、计算误差因素而增加的门槛值,取0.05~0.1;k0Ih为直流输电线路差动保护稳态差流定值,k0为稳态控制特性相关的系数,其值为0.05~0.1,Ih为稳态负荷电流;第二部分为与模型误差相关的门槛值,模型误差将会带来的分布电容电流计算误差,Cei为各分支线路模型误差中电容等效误差,Cei=0.1×xi×C0,C0为单位长度线路的电容值,ui(t)为各分支线路端点处的采样电压;
若公式(5)成立则判定为区内故障,差动保护动作;反之,差动保护不动作;
对于两端系统的电流差动保护的动作判据为:
id=|iN(x1,t)+iK(x2,t)|≥Iset (6)
其中:
id为经自适应补偿后的差动电流,iN(x1,t)为计算得到的距离N端x1处的电流,iK(x2,t)为计算得到的距离K端x2处的电流,其中x1与x2之和为线路全长;Iset为整定门槛,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固定门槛值以及传感器传变误差引入的门槛值,其中ke为考虑传变误差、数模转换误差、计算误差因素而增加的门槛值,取0.05~0.1;k0Ih为直流输电线路差动保护稳态差流定值,k0为稳态控制特性相关的系数,其值为0.05~0.1,Ih为稳态负荷电流;第二部分为与模型误差相关的门槛值,模型误差将会带来的分布电容电流计算误差,Cei为各端点距整定点线路的模型误差中电容等效误差,Cei=0.1×xi×C0,C0为单位长度线路的电容值,ui(t)为线路各端点处的采样电压;
若公式(6)成立则判定为区内故障,差动保护动作;反之,差动保护不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99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塑马达
- 下一篇:LED轻便照明灯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