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料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7702.3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9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郭海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海新 |
主分类号: | A47H23/10 | 分类号: | A47H2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套管 毛细管 窗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外窗部分形成冷热负荷阻挡层来消除外窗负荷的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
背景技术
仿生学是参考恒温动物,尤其是人体的皮肤构造,将传统的空调方式改造成为类似人体机能的方式,从而得以最小的能耗提供最佳舒适度的空调需求。采用塑料毛细管作为仿生学的环境调节手段,可根据周围环境温度自动调整,用水做热媒的塑料毛细管席紧紧贴附在房间围护结构表面的下方,使房间楼板、地板和墙壁变得温暖和舒适。用户和房间活性表面之间的能量传递主要是通过冷热辐射的方式进行。研究证明,利用塑料毛细管进行辐射制冷和采暖可使人们在工作中感觉更舒适,从而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建筑节能中采用仿生技术的局限:1)辐射面设置在室内的局限——从围护结构负荷来说,室内外的温度梯度决定了换热面越贴近室内,所能采用的冷热媒温度范围就越窄,为制备相应冷热媒所需的能耗就越大,同时能够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就越小;2)外围护结构设置仿生表皮的局限——采用外围护结构仿生表皮所带来的优势极为明显,但无法处理门窗及玻璃幕墙部分的围护结构负荷,尤其是对日照负荷几乎无能为力。
目前建筑业推崇大面积玻璃幕墙,造成了外围护结构仿生表皮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尤其是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场合,该技术完全无用武之地。
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减少围护结构的热交换,夏天时减少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的热量,而冬天时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外墙、门窗和屋顶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这三部分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就成为各国建筑界关注的重点,其中,窗户是建筑物热交换、热传导最活跃、最敏感的部位,在建筑节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室内如何减少窗户得热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我国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是建筑使用能耗,而建筑使用能耗的50%是从门窗耗掉的,开发高效、经济的保温、隔热材料和切实可行的构造技术,以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密闭性能,减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料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涉及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冷热源在外窗部分形成冷热负荷阻挡层来消除外窗负荷的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塑料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悬挂在建筑物外窗或玻璃幕墙的室内部分,即传统悬挂窗帘的位置,复合联箱位于阻热窗帘的上方,通过复合联箱上的钉孔或挂耳将塑料双套管毛细管阻热窗帘固定在室内侧外窗上方。每个毛细管阻热窗帘之间采用软管分别将内管接管和外管接管连接成组,并将连接成组的阻热窗帘连接到冷热源上,通过由冷热源所提供的适宜水温和水量的冷媒在外窗和玻璃幕墙内侧形成一个直接消除由玻璃造成冷热负荷的毛细管换热面,用相比其它技术低得多的能耗消除掉玻璃部分形成的室内负荷。
毛细管消除的负荷主要是两部分:入射负荷和玻璃本身的发热量负荷。一方面,通过外窗或者玻璃幕墙形成的负荷,其中阳光入射部分因为在穿过阻热窗帘时因窗帘的阻挡和套管内冷水冷却周边空气形成的衰减,使得该部分入射能量被阻热窗帘所吸收,从而不能形成室内的进一步冷负荷;另一方面,外窗或玻璃幕墙在室外阳光照射下自身温度升高,而玻璃内表面形成的过高温度通过辐射直接造成室内人员的不舒适,阻热窗帘双套管内的冷媒充分吸收玻璃内表面的热量,且阻挡了玻璃内表面向室内的热辐射,代之以双套管向室内进行舒适的冷辐射,仅需要较低的能耗便能给室内带来很好的舒适度。
整个毛细管阻热窗帘均可用塑料来制作,但在塑料材料的选取上,需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三点:1)材料须足够柔韧,由于窗帘的使用特点,必须考虑到管体和水球部分会经常摆动,不应采用过硬或过脆的塑料材料;2)材料须有耐老化和抗紫外线的能力,由于阻热窗帘位于阳光直射且开窗时直接暴露在室外空气中,必须充分考虑阳光中紫外线以及室外空气对窗帘材料的影响;3)加工后的材料须保持美观性,尽管与常规窗帘相比,阻热窗帘本身有着更强的设备属性,需要提供更多的功能特性,但同时仍需满足室内的装饰要求,在安装场合起到装饰和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或者在最低要求下,保持中性的视觉特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海新,未经郭海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77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