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7687.2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0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彭晓虹;卫明;吕雪奎;李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C1/14 | 分类号: | D03C1/14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式多臂 开口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
背景技术
多臂机构是将织物花纹组织信号转换成开口动作并以此驱动织机的综框作上下提综运动的织机开口部件之一,多臂机构按其开口形式的不同而分为消极式多臂机构和积极式多臂机构。
所谓的消极式多臂机构,其主要部件如拉刀、推刀和拉钩的运动方式表现为往复运动,并且采用弹簧形式回综。然而,随着无梭织机的普遍使用,尤其是织机速度的不断提高,消极式多臂机构因存在运动惯性冲击,不仅动能消耗大,而且难以保障织机平稳高速动作,例如往复运动的惯性冲击力会引起织机的严重振动。
所谓的积极式多臂机构,其主要部件如前述的拉刀、推刀和拉钩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旋转运动,并且采用连杆回综,完全能够摒弃消极式多臂机构的前述弊端。据此业界称后者的积极式多臂机构为旋转式多臂机构。又,基于这种旋转式多臂机构系织机开口装置的重要机构,因此称之为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毫无疑问,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是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为织机配套的主流机构。
关于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的技术信息可由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典型的如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57352C(旋转多臂机构以及装备此类多臂机构的织机),该专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FR-A-2540524(织机用旋转多臂机构)的不足,其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将转臂(专利称绞支转臂)的掣子改为具有内外两个支承面的结构,藉以减小转臂的角运动幅度(见该专利的图1至图5所示以及说明书第3页最后一段至第4页第3行的描述);将偏心盘(专利称盘片)的第一个结合表面到主轴(专利称轴)的旋转轴线的距离改为大于偏心盘的第二个结合表面到主轴的旋转轴线的距离,于是,当转臂与偏心盘的第一结合表面啮合时,转臂便超出阅读装置的作用范围,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图3和说明书第6页倒数第2行第7页第4行的说明。
客观而言,上述CN1057352C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小了转臂所受的运动冲击,并且使由此产生的能耗和噪声得以降低,尽管这种能耗和噪声相对于旋转式多臂机构的全部工作能耗和噪音是微不足道的,但毕竟表现出了说明书第3页第2段所称的技术效果。
但是,由于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通常服役于即使用于高速重载并且环境潮湿的苛刻场合,以及处于全天候即24h连续工作的状态,因此,如何尽可能地防止和/或避免运动部件的磨损不仅是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的制造厂商关注的技术问题,而且也是配套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的织机生产厂商乃至使用织机的用户重点关切的重要因素,因为,运动部件的磨损轻则引导起织物错花织疵,重则缩短作为织机开口部件之一的旋转式多臂机构的使用寿命。然而上述专利存在顾此失彼的欠缺,所谓的顾此,即对于降低易为人们忽视的能耗和噪声有建树,而所谓的失彼,即对于盘片的第一结合表面及前述的转臂的掣子的内支承面的磨损有失偏颇,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前述的节能降噪之效与后者因磨损引起的麻烦(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使用寿命短和致使织机织造效率下降以及织物织疵)得不偿失。
由CN1057352C公开的技术内容可知:当盘片旋转时,与偏心盘的第一结合表面相啮合的转臂被动地向外打开,在打开过程中两者存在滑动磨损,如果按1000r/min的速度连续开机和平均50%的动作概率,则偏心盘每天动作7.2万次,一对交替动作的转臂各为3.6万次,于是无需多久,偏心盘与转臂俱损;在偏心盘和转臂两者旋摆的过程中,由于转臂的掣子与偏心盘的接触面呈类似于W形的点接触形式(该专利的图4和图5示),因此接触点表现为跳跃式变换,跳跃式变换会使动作有失连贯,从而加剧结合面的不均匀磨损;由于受限于结构紧凑的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和前述的W形的接触形式,因此实际的有效接触面积微乎其微,约为2×2㎜(4㎜2)范围,又由于连接于转臂上的弹簧的拉力通常在50N以上,并且叠加了较大的运动冲击,因此难以凭借前述的点接触承受弹簧的拉力和伴随的运动冲击力,从而使磨损更趋严重。最终,务必要求旋转式多臂开口机构具有严苛的但实际难以满足的角定位精度,如果上述磨损累积至一定程度,则势必造成开口动作失误,无法保障织物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未经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76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铅酸蓄电池
- 下一篇:免维护密闭电池极群铸焊自动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