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等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对等通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110342909.1 | 申请日: | 201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5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璧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璧超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等 通信 方法 节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等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对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软件平台只能提供基本的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功能,例如:Socket(套接字)编程接口。基于这样的通信软件平台构建多个通信节点交互通信的对等通信还需要高难度的开发。
另外,现有技术提供的对等通信都是跟具体的业务绑在一起的,比如,对等文件分发,对等媒体流应用。
基于会话的通信中间件DCOM(Microsoft 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和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通用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两者都是当业务的实现者或者业务的访问者位于不同的通信节点上时,抽象出来的通用业务的访问机制。虽然对等分布式业务访问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但会话封装的实体一般是业务的参数数据及控制操作,而节点之间的通信交互依然使用传统的方法。
现有技术的对等通信系统中,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仅仅限于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业务交互,如果应用程序需要实现多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业务交互,则需要使用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业务交互机制去组合搭建,开发工作量巨大,难度较高。
另外,现有的通信节点之间进行通信的前提是基于通信节点是固定有效的,但在对等通信应用中,参与同一个业务操作的通信节点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如何在动态变化的通信节点之间进行通信,现有的通信机制还无法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等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对等通信系统,可以把复杂的对等通信交互过程在通信对象的内部完成,能给应用程序提供简单易用,独立于业务的编程接口。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对等通信方法,包括:
在至少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通信对象;
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的同名的通信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
其中,所述在至少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通信对象,至少包括以下中的一种:
在至少一个通信节点上,将通信节点封装为节点对象;
在至少一个通信节点上,将两个或以上的通信节点成员封装为通信组对象;
在至少一个通信节点上,将通信节点之间进行的业务交互封装为业务通信对象。
其中,所述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通信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包括:
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节点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或
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通信组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或
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业务通信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
其中,所述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节点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包括:
在一个通信节点上将另一个通信节点封装为对象会话时,该封装的节点对象与另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同名的节点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
其中,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通信组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包括:
当对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通信组对象的成员列表中的通信节点成员进行修改时,该通信组对象被修改后的成员列表自动同步到其通信节点成员对应的通信节点上封装的同名的通信组对象中;或
当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通信组对象关联一个节点对象作为成员参考对象时,该通信节点自动加入其通信组对象关联的节点对象对应的另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同名的通信组对象的成员列表中,且该通信组对象自动同步其关联的所述节点对象对应的另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同名的通信组对象的成员列表。
其中,不同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业务通信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包括:
当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业务通信对象关联节点对象时,该业务通信对象与所关联的节点对象对应的另一个通信节点上的同名的业务通信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
当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业务通信对象关联通信组对象时,该业务通信对象与该通信组对象的成员列表中的通信节点成员所对应的通信节点上封装为同名的业务通信对象之间自动建立会话连接。
其中,对一个通信节点上封装的业务通信对象进行分布式操作,则其他通信节点上封装的同名的业务通信对象接收相应的分布式操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璧超,未经陈璧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29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识别登录用户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一种高压验电的专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