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屋面伸顶通气管组件及防止通气立管漏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8381.0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水县兴华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7/02 | 分类号: | E04F17/02;E04D13/14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255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面 通气 组件 防止 漏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屋面伸顶通气管组件及防止通气立管漏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屋面伸顶通气管是用于建筑排水系统的通气及排除废气的装置,按照现有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排水系统须设置穿越楼顶屋面的通气管。目前设计施工方法主要是采用先将钢制防水套管用混凝土砂浆预先灌注固定在屋面楼板层中,通气立管穿过钢制防水套管伸出屋顶,然后用膨胀水泥砂浆和防水填料填充钢制防水套管与通气立管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屋面雨水渗漏。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采用钢制防水套管填充防水填料的施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采用防水套管在进行屋面防水层施工时,防水材料与防水套管结合部由于屋顶高温暴晒包裹在防水套管外部防水材料很容易从剥落,使雨水顺着剥落的缝隙漏入屋面防水层下方,并在高温水汽蒸发的作用下,防水层产生鼓包与屋面板分离,形成屋面漏水。
采用防水套管穿越楼板施工的通气立管,由于屋面昼夜季节温差大,混凝土屋面板、防水套管、通气立管及防水填料的膨胀系数不同,经过一段时间,这些材料相互之间容易产生径向间隙,形成漏水点。
目前多层及高层建筑排水通气立管多采用柔性铸铁排水管或塑料管,由于受震动力和热膨胀变形,管材往往会沿轴向产生较大的位移,造成通气立管与防水填充材料相互脱离,形成间隙漏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通气管存在的由于防水套管外部防水材料剥落引起的屋面漏水、温差引起混凝土屋面板、防水套管、通气立管及防水填料出现径向间隙而形成的漏水点、由于受震动力和热膨胀引起通气立管与防水填充材料相互脱离而形成间隙漏水等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屋面伸顶通气管组件及防止通气立管漏水的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屋面伸顶通气管组件,所述组件由屋顶通气管座、密封胶圈、防水帽、密封胶垫、屋顶通气管、透气帽、多个紧固螺栓以及多个固定螺栓组成;
其中,所述屋顶通气管座为喇叭形,固定在预留有通气立管的管孔的屋顶楼板层的上方,所述屋顶通气管座通过下方的承插口插入有所述通气立管,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承插口的内径大于所述通气立管的外径,所述密封胶圈固定于所述屋顶通气管座下方的承插口凹槽内,且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凹槽内壁与所述通气立管的外壁通过所述密封胶圈密闭;
所述密封胶垫和所述防水帽通过所述多个紧固螺栓固定在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上方,所述密封胶垫的直径与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上接口的直径相同,以使得所述防水帽和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紧密接合,所述防水帽的外壁罩在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上方,以防雨水从包围所述屋顶通气管座外壁的防水卷材与所述屋顶通气管座外壁粘接不牢或开裂的间隙渗入,并保护所述防水卷材不被日光暴晒而老化开裂。
所述屋顶通气管安装在所述防水帽上方的承插口中,并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固定;
所述透气帽为半球形,并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屋顶通气管上方,以防止雨水灌入所述屋顶通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屋顶通气管座通过膨胀螺母固定在预留有所述通气立管的管孔的屋顶楼板层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屋顶通气管的长度根据建筑设计对透气帽高度的要求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立管的管端上方与所述屋顶通气管座下方的承插口保留有预定间隙,以使得所述通气立管可上下自由伸缩。
进一步地,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上方具有多个楞环,以便于捆扎固定防水卷材,防止所述防水卷材漏水和脱落。
基于上述的屋面伸顶通气管组件,一种防止通气立管漏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A、将屋顶通气管座用膨胀螺母固定在预留有通气立管的管孔的屋面楼板层的上方;
步骤B、将防水卷材包裹贴附至所述屋顶通气管座的楞环部位;
步骤C、用不锈钢箍带将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屋顶通气管座扎紧牢固;
步骤D、用紧固螺栓将密封胶垫和防水帽安装在所述屋顶通气管座上;
步骤E、将屋顶通气管安装在所述防水帽上方的承插口中,并用固定螺栓固定;
步骤F、将透气帽安装在所述屋顶通气管的上方,并用固定螺栓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水县兴华铸造有限公司,未经徐水县兴华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83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型电子锁
- 下一篇:一种改性冷拌沥青混合料拌合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