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北方茶园茶树专用肥及施用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8103.5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丁兆堂;孙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北方 茶园 茶树 专用肥 施用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复合肥技术和特种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专用肥及相应的配套的施肥技术。
背景技术
在茶园管理中,施肥是提高茶叶产量与茶叶品质的关键控制点。
当前指导茶园施肥的方法主要有:以群众经验为依据的经验法;以田间实验和生物统计原理为基础“产后定肥”的效应函数法;以茶树长相生态和营养化学为基础“产中定肥”的营养诊断法;目标效益下,“产前定肥”的配方施肥法等。经验法完全取决于茶农个人经验,实际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即可完成,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多数情况下定量不准,常造成施肥量不足或施肥过量或偏施某种肥料。效应函数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但有耗用经费多、试验周期长的缺点。营养诊断法有两种,即形态诊断和化学诊断,形态诊断不需要仪器、设备,简便易行,要求观察者有一定经验,但当用此法发现作物营养不良时,植物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养分胁迫。化学诊断法是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土壤和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含量,据此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既可在植物生长前期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又可在其生长期间诊断植株,为追肥查明情况,但现有的营养诊断标准不完善,需做大量的系统研究工作。配方施肥是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N、P、K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配方施肥技术,但该方法确定施肥量时多数参数的确定建立在经验估计的基础上。因此,如何集成现有施肥指导技术的优点,形成一种肥料高效利用,可操作性强的施肥技术体系,是本发明的重要出发点。
本发明正是基于北方茶树的需肥规律和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明了北方茶树专用肥配方及其与之配套的施肥技术。本发明的开发,使茶农再也不用为各种肥料的搭配和施肥时期的选择而发愁,在为茶农提高最大程度节省生产成本的同时,为茶叶的优质高产提供有力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北方茶树生长规律、养分利用效率高、肥效长、相对成本低,并且明显改善茶树生长根际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树生长的茶树专用肥及相应的配套施肥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北方茶园的茶树专用肥,所述的茶树专用肥包括:
I号肥:尿素:33%,控释肥:22%,磷铵27%,硫酸钾18%;
II号肥:尿素:42%,控释肥:18%,磷铵20%,硫酸钾20%;
III号肥:尿素:45%,控释肥:12%,磷铵14%,硫酸钾29%;
IV号肥:TS-1型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率≥0.50亿/克,有机质≥30%,N+P2O5+KO2≥5.0%。
其中,控释肥包括尿素、尿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和包膜材料;尿酶抑制剂添加量为控释肥的1.5-2.0%;硝化抑制剂添加量为控释肥的1.0-1.5%;包膜材料的添加量为控释肥的3-4%;其中,包膜材料为聚丙烯酸或聚氨酯树脂,尿酶抑制剂为氢醌;硝化抑制剂为双氰胺。
一种茶树专用肥的施用技术,所述的幼龄茶树的施用技术如下:
(1)施用基肥:9月中旬-10月上旬,茶树秋芽停止萌发,施用I号肥150kg/hm2,配合IV号肥3000kg/hm2;
(2)第一次追肥:3月上旬,茶树处于萌芽前1个月,施用I号肥300kg/hm2,配合IV号肥2250kg/hm2;
(3)第二次追肥:5月下旬,茶树春梢停止生长,施用II号肥300kg/hm2,配合IV号肥1500kg/hm2;
(4)第三次追肥:8月上旬,茶树夏梢生长停止,施用III号肥200kg/hm2,配合IV号肥750kg/hm2;
所述的成龄茶树地面施肥技术如下:
(1)施用基肥:9月中旬-10月上旬,茶树秋芽停止萌发,施用I号肥225kg/hm2,配合IV号肥2250kg/hm2;
(2)第一次追肥:3月上旬,茶树处于萌芽前1个月,施用I号肥390kg/hm2,配合IV号肥2250kg/h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未经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81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