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7595.6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3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菲;王艳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16 | 分类号: | B01D3/16;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79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液体 再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中的塔设备领域,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
背景技术
塔附件的是为了使气液在塔内更好的接触,以便发挥塔的最大效率和生产能力,因此塔附件是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液体在乱堆填料层内向下流动时,有偏向塔壁流动的现象,偏流往往造成塔中心的填料不被湿润,降低表面利用率。塔径越小,对应于单位塔截面积的周边越长,这种现象越严重。为将流到塔壁处的液体重新汇集并引向塔中央区域,可在填料层内每隔一定高度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每段填料层的高度因填料种类而异,对于拉西环填料,可为塔径的2.5-3倍,对于鲍尔环及鞍形填料,可为塔径的5-10倍,但通常填料层高度最多不超过6m。
液体再分布装置的形式有截锥型、管型、槽型、槽盘型、盘管型等。在安装再分布装置时,应注意其自由截面积不得小于填料层的自由截面积,以免当气速增大时首先在此处发生液泛。在一些特殊的塔设备上,当塔附件不能满足设计和改造的要求时,需要进行特殊的设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塔直径小于0.7m时,人们可能进入塔内进行焊接操作,此时,塔的液体再分布装置需要选择截锥式液体再分布装置,有些截锥式再分布装置是将截锥筒体直接焊接在塔壁上,截锥筒本身不占空间,上下能充满填料;还有一种截锥式液体再分布装置,是在截锥筒的上方加设支承板,截锥下面要隔一段距离再放填料,当需分段卸出填料时,就需要采用这种再分布装置了。但是其弊端是焊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老化腐蚀,不易维修更换,再分布装置的稳定性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牢固可靠,且便于维修的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是由收集器、斜型支撑柱、再分布盘、密封卡簧、密封环、密封支撑圈、塔壁构成的;在填料层之间的液体再分布装置上段的收集器和下段的再分布盘依靠倾斜立柱连接,再分布盘和收集器和塔壁直接依靠密封装置固定支承,密封装置是由密封卡簧、密封环、密封支撑圈构成的,密封环固定于塔壁上,密封环和密封支撑圈之间为密封卡簧,再分布盘固定于密封支撑圈上。
所述的再分布盘为斜锥式液体再分布盘。
所述的密封支撑圈的外径小于塔的内直径10-20mm。
所述的密封环高度高于收集器与再分布器之间的垂直距离100-200mm。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解决了某些塔体不易焊接的问题,解决了塔内液体再分布装置不易维修更换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
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如下:收集器1、斜型支撑柱2、再分布盘3、密封卡簧4、密封环5、密封支撑圈6、塔壁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是由收集器1、斜型支撑柱2、再分布盘3、密封卡簧4、密封环5、密封支撑圈6、塔壁7构成的;在填料层之间的液体再分布装置上段的收集器1和下段的再分布盘3依靠倾斜立柱连接,再分布盘3和收集器1和塔壁7直接依靠密封装置固定支承,密封装置是由密封卡簧4、密封环5、密封支撑圈6构成的,密封环5固定于塔壁上,密封环5和密封支撑圈6之间为密封卡簧4,再分布盘3固定于密封支撑圈6上。
所述的再分布盘4为斜锥式液体再分布盘。
所述的密封支撑圈6的外径小于塔的内直径10-20mm。
所述的密封环5高度高于收集器与再分布器之间的垂直距离100-200mm。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改进的液体再分布装置,解决了某些塔体不易焊接的问题,解决了塔内液体再分布装置不易维修更换的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75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折叠双座四轮电动车的伸缩杆
- 下一篇:多元素纳米钒动力电池的制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