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藻水分离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3694.7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2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朱守诚;漆静秋;杨宏星;刘焕霞;褚维发;程世林;武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市东方美捷分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吴启运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创***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分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环境治理的工程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藻水分离港,属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领域。
二、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粗放快速发展与过度开发,各类污水与日俱增,大量排入江河湖泊,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蓝藻快速增殖,漂浮聚集覆盖水体表面,水体透明度下降,水生植物无法光合作用腐烂死亡,水体沿岸蓝藻堆积,消耗水体溶氧,鱼虾大量死亡,恶臭难闻!生态恶化对饮用水、工农业生产、旅游景观影响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蓝藻爆发引发生态与水安全问题突显。蓝藻治理与利用是一个全球性世纪性难题。富营养化水体无法根治蓝藻生长,采用应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技术是必然选择。
目前,蓝藻应急治理存在两难:不打捞,难看、难闻、难受;打捞,难放、难闻、难用(人力多、费用大、运输难、填埋难、利用难)。导致湖泊、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的蓝藻、绿藻,治理较多,但对于其综合利用的研究较少。
目前治理蓝藻的方法很多,其中打捞移出蓝藻对水体治理有效,但蓝藻藻体较小,繁殖快,蓝藻抱水性好,呈胶体稳定状态分散于水体,藻水难以分离,打捞效率极低。当大面积蓝藻暴发时段,采用一般方法打捞(如泵吸)对大水体处理效果十分有限,劳民伤财,污染转移,必须建立藻水分离快、消臭输送快、存储转化快、综合利用快的蓝藻爆发应急处理新技术。
目前,蓝藻转化主要采用厌氧沼气化路线,投资大,周期长,蓝藻爆发量大,转化来不及。采用条垛式或槽式堆肥进行转化,高温堆腐10-25天,后熟静态堆置25-35天,时间长,环境堆放容量不足,存储困难。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藻水分离快、转化快、成本低、效率高的藻水分离港。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藻水分离港依次设置有蓝藻诱导区1、藻水分离区2、藻泥浓缩区3和转化存储区4;所述蓝藻诱导区1设置有呈喇叭状开口的两根引导栏5和收集通道6连通,所述引导栏5与收集通道6通过闸门7连通;藻水分离区2内设置有凝藻材料给料管8和曝气管9。
所述转化存储区4设置有多格存储池。
所述引导栏5为柔性悬浮围拦或柔性布膜充气柱。
本发明蓝藻诱导区1、藻水分离区2、藻泥浓缩区3和转化存储区4可以相互独立设置,另外还设置有人工操作平台,通过人工控制整个操作过程,包括引导栏5开口的角度、闸门7的开合、凝藻材料给料时间以及给料量、曝气时间、曝气强度等。
本方案处理流程如下:
打开闸门7,蓝藻借助风力从引导栏5围住的区域向收集通道6内单向汇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关闭闸门7,藻水通过收集通道6可以初步的浓缩排水,从而减少后续生态凝藻材料的添加量,降低成本;将收集通道6内的藻水泵送至藻水分离区2,启动风机通过藻水分离区2底部的曝气管9向藻水分离区2内的蓝藻曝气,曝气的同时通过凝藻材料给料管8泵送生态凝藻材料,生态凝藻材料的添加量为收集藻水质量的0.5‰-5‰,在该范围内再依据蓝藻浓度确定具体添加量(生态凝藻材料添加量与水体中蓝藻浓度的关系见表1),曝气处理至水变清即藻水分离彻底,停止曝气,10-15分钟后通过拉网将浮在水面的藻凝体收集,泵吸或格栅移出后送至藻泥浓缩区3,将藻凝体沥水浓缩至含水率90-95%后添加藻凝体质量0.1-0.5%的环境诱导材料,混合均匀后输送至转化存储区4,采用避光透气温堆处理,温堆温度25-45℃、温堆时间3-5天即可实现无臭转化,转化后的藻泥可作为有机肥使用。转化存储区4设置有多格存储池,可以分别同时温堆处理不同时间收集的藻凝体。
表1生态凝藻材料添加量与水体中蓝藻浓度的关系
本发明另一方案中藻水分离港依次设置有蓝藻诱导区1、藻泥浓缩区3和转化存储区4;所述蓝藻诱导区1设置有呈喇叭状开口的两根引导栏5和收集通道6连通,所述引导栏5与收集通道6通过闸门7连通;收集通道6内设置有凝藻材料给料管8和曝气管9。
所述转化存储区4设置有多格存储池。
所述引导栏5为柔性悬浮围拦或柔性布膜充气柱。
本方案处理流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市东方美捷分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市东方美捷分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36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水白化氟硅改性水性压敏胶及聚乙烯保护膜
- 下一篇:一种薄壁容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