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型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2292.5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冯春鹏;熊卫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聚合物 水泥 防水 灰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具体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外墙等阻燃型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由于建筑材料引起的火灾频频发生,特别是央视大楼、济南奥体中心、北大兵乓球馆和太钢厂房等特大火灾已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公安部消防局组织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进行整合修订。日前,修订后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不久就要报批。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防水材料的燃烧性能都达不到B2级,在所有现行防水材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中,也没有防水材料阻燃性能的要求,国家也没有防水材料防火性能的试验方法和标准。因此,目前暂不宜将防水层的燃烧性能列入本规范。即使列入了也无法执行,缺少可操作性。现在还没有可替代的防水材料既具备条文的燃烧性能又能满足巨量的市场需求。实施后,将处于屋面工程无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水材料可选择的尴尬境地。建议立即加快制定相关防水材料的防火性能试验方法和标准,然后再列入本规范。
屋面工程中的各个层次中,既包括防水层、保温层、承重层,也包括隔汽层、粘结剂和各种配件。屋面功能要求防水层必须有良好的延伸性、柔性和耐久性。因此,屋面各层次的材料全部由不燃材料组成是不现实的。但通过不燃材料和可燃材料的组合,可以构成不燃的屋面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型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该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迎水面或背水面的防水问题,而且具有粘结牢固,阻燃效果好、生产简单、方便、投资小等特点,并且施工厚度在1mm~2mm之间都具有良好的防水和阻燃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柔性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包括液料组分和粉料组分,以重量比计两者比例为1∶3.5~4.5。
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液料组分包括:
以重量百分比计粉料组分包括:
所述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42.5R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石英砂为80目~120目石英砂。
所述纤维素醚为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粘度在10000mPa.s~40000mPa.s。所诉阻燃剂为十溴二苯乙烷或氢氧化镁。
所述减水剂为磺化三聚氢胺高效减水剂或聚羧酸减水剂,所述消泡剂为矿物油或有机硅消泡剂,所诉分散剂为聚丙烯酸钠盐类分散剂。
所述丁丙苯乳液玻璃化温度在-8℃以上。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阻燃型聚合物水泥防水灰浆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迎水面或背水面的防水问题,而且具有粘结牢固,阻燃效果好、生产简单、方便、投资小等特点,并且施工厚度在1mm~2mm之间都具有良好的防水和阻燃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下面给出实施例来说明。
在本发明中,所述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石英砂为80目~120目石英砂。
所述纤维素醚为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粘度在40000mPa.s。
所述减水剂为磺化三聚氢胺高效减水剂,所述阻燃剂为十溴二苯乙烷和氢氧化镁,所述消泡剂为矿物油消泡剂和有机硅消泡剂,所诉分散剂为聚丙烯酸钠盐类分散剂。
所述丙苯乳液玻璃化温度在25℃~-25℃之间。
基于上述范围,本发明给出的第一实施例,各组分的具体重量配比如下:
1)液料部分
丙苯乳液 55%;
防腐剂 0.2%;
聚丙烯酸钠盐分散剂 0.3%;
矿物油消泡剂 0.2%;
水 44.2%;
2)粉料部分:
普通硅酸盐水泥 45.00%;
石英砂 53.90%;
纤维素醚 0.10%;
减水剂 0.20%;
氢氧化镁 2%;
3)各组分的重量配比:
液料∶粉料=1∶4
基于上述范围,本发明给出的第二实施例,各组分的具体重量配比如下:
1)液料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2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