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物质炭化炉的导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9809.5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黄震;刘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震;刘卫民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1/00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9 | 代理人: | 孙高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物 炭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用于生物质炭化炉进料或出料处的导料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能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14%,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位居第4位。作为可再生能源其具有低硫、低氮、高挥发份、高灰焦活性、零CO2净排放等特点,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生物质炭化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目前所使用的螺旋输送和链板输送式等生物质炭化炉一般包括燃烧室及设置在燃烧室上方的炭化室,在炭化室进口和出口配置相应的进料和出料装置。工作时,生物质原料由进料口经进料装置进入炭化室,利用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间接加入热方式加热炭化室内的生物质原料,在炭化室高温及无氧环境下进行生物质炭化,炭化后的生物质炭经出料装置由出料口排出。目前使用的炭化室的进料和出料装置一般采用敞开式结构,从而造成外部空气较容易从进料口和出料口进入炭化室内,因此难以保证炭化室中为无氧或缺氧环境,从而降低生物质原料在炭化时的效果和炭化产品质量。此外,目前使用的进料和出料装置还存在卡料及加料与出料不均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密封性好、进出料均匀,能保证炭化室无氧或缺氧环境的用于生物质炭化炉的导料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生物质炭化炉的导料装置,包括一个圆柱状壳体,壳体的两端设置有封盖,壳体中心轴的垂直面的上侧部设置有偏心进料口,壳体中心轴的垂直面的下侧部设置有偏心出料口,所述壳体中沿轴向穿设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设在封盖的中心部位,并且旋转轴的一端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旋转轴上设置有若干片叶片,旋转轴旋转时至少有两片叶片将进料口和出料口隔断,旋转轴旋转一周的时间内,进料口的进料量不大于叶片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容积。
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偏心进料管和偏心出料管,进料管设置在进料口处,出料管设置在出料口处,所述进料管中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的板缘分别与进料管上部和两端壁相连接,且导流板与进料管上端面间夹角为30~55o,在进料管内部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口径逐渐缩小的进料通道。
所述导流板的底部与叶片外圆旋转轨迹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叶片沿环向均匀设置在旋转轴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的用于生物质炭化炉的导料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而且不会出现卡料现象。其旋转轴旋转时至少有两片叶片将进料口和出料口隔断,从而可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炭化室,保证了炭化室的无氧或缺氧环境,从而提高生物质原料在炭化时的效果和炭化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轴剖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料口,3、出料口,4、旋转轴,5、密封圈,6、电机,7、叶片,8、第一腔体,9、第二腔体,10、第三腔体,11、第四腔体,12、进料管,13、出料管,14、导流板,15、进料通道,16、封盖,a、导流板与进料管上部的法兰面间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生物质炭化炉的进料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生物质炭化炉中的进料与出料装置,包括一个圆柱状壳体1,壳体1的两端设置有封盖16,壳体1中心轴的垂直面的上侧部设置有偏心进料口2,壳体1中心轴的垂直面的下侧部设置有偏心出料口3,所述壳体1中沿轴向穿设有旋转轴4,旋转轴4的两端分别穿设在封盖16的中心部位,旋转轴4的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圈5与封盖16密封连接并且旋转轴4的一端与电机6相连接,旋转轴4上沿环向均匀设置有若干片叶片7,旋转轴4旋转时至少有两片叶片7将进料口2和出料口3隔断,旋转轴4旋转一周的时间内,进料口2的进料量不大于叶片7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容积。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旋转轴4上沿环向均匀设置有四片叶片7,四片叶片7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四个腔体,分别为第一腔体8、第二腔体9、第三腔体10和第四腔体11。
作为优先方式,所述壳体1上还设置有偏心进料管12和偏心出料管13,进料管12设置在进料口2处,出料管13设置在出料口3处,所述进料管12中设置有导流板14,导流板14的板缘分别与进料管12上部和两端壁相连接,且导流板14与进料管12上端面间角度a为30~55o,从而在进料管12内部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口径逐渐缩小的进料通道15,导流板14的底部与叶片7旋转外圆轨迹之间存在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震;刘卫民,未经黄震;刘卫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98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对轴承预紧力测试装置
- 下一篇:蓝藻色素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