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温热源喷射式制冷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9681.2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4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谈莹莹;崔晓龙;王江丽;梁坤峰;段丽平;张敏慧;马爱华;王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9/02 | 分类号: | F25B19/02;F25B2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热 喷射式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太阳能或余热等低品位能源的双温热源喷射式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喷射制冷循环系统采用水、氨、HF类、HFC类或HCFC类等作为制冷工质,喷射制冷循环与机械压缩制冷循环最大区别在于以喷射器代替压缩机,通过低温热源加热来自冷凝器液体工质产生高压蒸汽,利用喷射器引射来自蒸发器的低压蒸汽并被压缩成较高压力蒸汽,为气态工质在较高温度下冷凝创造条件,除工质循环泵外无其它运动部件,循环运行维护少,高品位机械能消耗少,尤其是就氟利昂类工质而言,只需要60℃的低温热源就能驱动循环工作,具有利用太阳能、地热、工厂余热、废热等低品位低温能源的独特优势,是一种利用低焓能源来获取制冷效果的较为理想制冷方式,然而,传统喷射制冷循环所能获取的制冷温度较高,通常0℃以上,受喷射器压缩比限制,冷凝器不可能获得压力太大的冷凝剂,致使经过冷凝器后的制冷剂的温度相对较高,要通过蒸发器获得-10℃的制冷温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使得传统喷射制冷机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压比大、制冷温度低的双温热源喷射式制冷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温热源喷射式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第一发生器的工作温度高于第二发生器的工作温度,第一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一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相连,第一喷射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相连,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分为三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一工质泵与第一发生器的进口相连,另一路经过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相连,第三路经过第二节流阀与冷凝蒸发器的低压进口相连,冷凝蒸发器的低压出口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相连,第二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第二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相连,第二喷射器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相连,另一路与冷凝蒸发器的高压进口相连,冷凝蒸发器的高压出口通过第二工质泵与第二发生器的进口相连。
所述的第二喷射器的出口通过调节阀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相连。
所述的第一喷射器的出口和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之间以及第一工质泵的出口和第一发生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回热器,第一喷射器的出口和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第一回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相连,第一工质泵的出口和第一发生器的进口通过第一回热器的第二介质通道相连。
所述的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和第一节流阀之间以及冷凝蒸发器的高压出口和第二工质泵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回热器,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和第一节流阀通过第二回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相连,冷凝蒸发器的高压出口和第二工质泵的进口通过第二回热器的第二介质通道相连。
所述的第二回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和第一节流阀之间以及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和第二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三回热器,第二回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出口和第一节流阀通过第三回热器的第一介质通道相连,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和第二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通过第三回热器的第二介质通道相连。
所述的双温热源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工质为R600a、R600、R134a中的一种或三者的组合。
本发明的第二发生器产生的蒸汽作为第二喷射器的工作流体引射来自蒸发器的蒸汽,经过第二喷射器增加的流体中的一部分进入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被来自第一发生器的蒸汽引射入第一发生器,来自第二发生器的蒸汽通过第二喷射器为进入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的蒸汽的压力,使得第一喷射出口处的蒸汽压力增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压比,从而可以降低蒸发器的制冷温度,以便得到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喷射制冷循环系统所能得到的制冷温度。
本发明的第二喷射器的出口通过调节阀与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相连,调节阀可以调整流入第一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的流体量,使得第一发生器的循环系统与第二发生器的循环系统的工质平衡,使得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96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