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式铅酸蓄电池内化成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8870.8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7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翔;方明学;杨惠强;郑华均;胡建强;周华乔;王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2 | 分类号: | H01M10/12;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式铅酸 蓄电池 化成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的化成工艺,尤其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用管式铅酸蓄电池内化成工艺,属于工业用蓄电池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传统管式铅酸蓄电池生产中,一般采用外化成工艺,使生极板转化为熟极板。生极板组成主要为硫酸铅(包括碱式硫酸铅)、氧化铅和游离铅,将正极板(管式)、负极板相间地插入一个装有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的酸槽内,相同极性的极板连成一边焊接。静置一段时间后,采用直流电源定流充电,正极板发生阳极氧化反应逐步转化为二氧化铅,负极发生阴极还原反应逐步转化为绵状铅,待化成完毕,将正负极板分别出槽、水洗、干燥,此时的熟极板再进行组装,充电。
常规管式铅酸蓄电池外化成及充电工艺耗时长,成本高,外化成时随着时间的增加,会带出大量的酸雾,排入大气中会造成污染,同时工人劳动环境差,影响身体健康。目前国家对于环保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急需一种新的环保型化成工艺来代替现有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管式铅酸蓄电池的内化成工艺,使极板化成、充电转换在电池内部进行。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管式铅酸蓄电池的内化成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1)将正负生极板组装入电池壳内,灌入1.23~1.25g/cm3的硫酸溶液,静置1小时,使极板在酸液中充分浸泡;
(2)整个内化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充放电电流和时间,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0.3~0.7I5A充电不低于1.5小时转0.7~1.0I5A充电不低于3小
时再转1.0~1.5I5A充电不低于10小时,然后以0.3~0.7I5A放电不低于1小时;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流上升过快,破坏板栅与活性物质之间的连接层;而且电流逐步加大,有利于电池内活性物质的均匀转化,提升正极板中β-Pbo2的转化率。以0.3~0.7I5A放电不低于1小时放电是为了检测第一阶段的化成效果。
第二阶段:1.0~1.5I5A充电不低于15小时,然后以1.0~1.3I5A放电不低
于1小时,转1.0~1.3I5A充电不低于15小时,再以1.0~1.5I5A放电至单体电压10.2V;第二阶段主要是为了检测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化成效果而进行的容量测试,一般放电时间达到5h以上为效果好。
第三阶段:0.7~1.2I5A充电不低于 10小时转0.3~0.7I5A充电不低于6小时。第三阶段主要是为上一阶段进行的容量测试后进行的常规充电。
经内化成所得的6-DG-90电池,其5小时率容量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均超国家标准,如下表所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是:
一、常规管式铅酸蓄电池外化成及充电工艺耗时约为5天,而本发明时长为4天,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省去了化成过后出槽、水洗、干燥等繁琐工段,节约了生产成本。
二、在生产过程中,极板在电池壳内化成,酸雾少,污染低,对工人的身体危害比外化成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管式铅酸蓄电池的内化成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1)将正负生极板组装入电池壳内,灌入1.23~1.25g/cm3的硫酸溶液,静置1小时,使极板在酸液中充分浸泡;
(2)整个内化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充放电电流和时间,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0.5I5A充电 2小时转0.8 I5A充电4小时再转1.1 I5A充电12小时,然后以0.6 I5A放电1小时;
第二阶段:1.1 I5A充电16小时,然后以1.0I5A放电1.5小时转
1.0 I5A充电15小时,再以1.0I5A放电至单体电压10.2V;
第三阶段:0.8I5A充电 12小时转0.6 I5A充电6小时。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88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