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灰罐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4782.0 | 申请日: | 2011-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7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聪;韩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宏天电传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66 | 分类号: | B65G5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灰罐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钻井平台上的用于存储和输送灰料的灰罐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钻井平台用的灰罐结构形式一般为圆柱锥体立式形式,锥形立式储灰罐因其罐体容积大,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使用性、安全性、运移性和经济性都较好,所以广泛被应用于自身式钻井平台的装灰系统中。但是,由于气力输灰流动的随机性,导致在装灰和下灰的过程中,都无法进行准确的实时灰量计量,通常采用液压式称重,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罐体结构重量,降低了罐的结构强度,易受罐体连接管线及罐体水平度影响测量精度差,不能直接反应罐内的料位,零点漂移现象明显等缺点。阀门控制也通常采用气动阀和电动气控阀组合的方式,这种技术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不能将信号采集和自动控制有机的结合。整个灰罐的布局由于受到平台整体布局的影响,通常的分布为左舷4个灰罐,右舷4个灰罐,散料舱2个缓冲罐,悬臂梁内部1个水泥缓冲罐。
目前,在自升式钻井平台上钻井和固井储灰罐在散灰的传输过程中通常都采用半自动、就地控制方式,这种方式传输效率低、控制精度不高,这对钻井和固井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灰罐控制系统,控制集成度好,控制精度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灰罐控制系统,所述灰罐控制系统包括:
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用于检测位于左舷的第一灰罐的信息并发送;
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用于检测位于右舷的第二灰罐的信息并发送;
系统控制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灰罐的信息和所述第二灰罐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向所述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和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发送控制信息。
本发明灰罐控制系统,控制集成度好,控制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灰罐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在现有的散灰传输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使用新型电子雷达导波测量技术,阀门控制采用全自动的电动气控阀,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将系统参数采集、阀门控制融入到钻井控制系统中,实现司钻一体化控制。
图1为本发明灰罐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灰罐控制系统具体包括:系统控制器1、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2和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3。系统控制器1分别与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2和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3相连接。
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2用于检测位于左舷的第一灰罐的信息并发送;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3用于检测位于右舷的第二灰罐的信息并发送;系统控制器1用于对接收到的第一灰罐的信息和第二灰罐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向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和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发送控制信息。
具体的,系统控制器1通过总线分别与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2和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3相连接。另外,还包括显示器4,与系统控制器1相连接,用于显示灰罐信息。
再如图1所示,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2包括:第一检测控制单元20、电控气动阀21、压力传感器22、液位传感器23、温度传感器24、进气电磁阀25和排气电磁阀26。
第一检测控制单元20用于接收第一灰罐的信息和发送控制信息;电控气动阀21与第一检测控制单元20相连接。压力传感器22、液位传感器23和温度传感器24,分别与第一检测控制单元20相连接。进气电磁阀25和排气电磁阀26,分别与第一检测控制单元20相连接。
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3包括:第二检测控制单元30、电控气动阀31、压力传感器32、液位传感器33、温度传感器34、进气电磁阀35和排气电磁阀36。
第二检测控制单元30用于接收第二灰罐的信息和发送控制信息;电控气动阀31与第二检测控制单元30相连接。压力传感器32、液位传感器33和温度传感器34,分别与第二检测控制单元30相连接。进气电磁阀35和排气电磁阀36,分别与第二检测控制单元30相连接。
另外,灰罐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加热器51,与左舷灰罐检测控制器2相连接;第二加热器52,与右舷灰罐检测控制器3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宏天电传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宏天电传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47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银氧化镉铜铁合金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内置钢管塑料托盘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