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精度预制梁定位方法及定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4503.0 | 申请日: | 2011-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葛以衡;陈立生;黄永春;赵国强;叶可炯;蔡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B1/58;E04B1/41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2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精度 预制 定位 方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精度预制梁定位方法及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建筑结构中已经越来越多的采用预制梁结构,此种装配式的预制梁多是在制梁厂预先浇注好作为梁体的结构件,再将其移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故此能大幅节省施工时间。预制梁从制梁厂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就需要将其以允许的架设精度吊装到位,而实际吊放时往往由于器械的精度有限,以及周边环境因素影响,预制梁基本不可能够以预定的架设精度落位,这就需要对预制梁落位后的位置进行细微调整。而通常的做法是以大致吻合的位置将预制梁落位,之后再通过千斤顶等工具进行细微的调整。上述施工方法具有如下弊端:一则增加了施工步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延长了施工周期;二则在预制梁落位后的调整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易造成安全事故;三则预制梁落位后与梁柱接触面较小,而预制梁自重很大,且预制梁以及梁柱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调整过程中极易损伤预制梁和梁柱的局部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高精度预制梁定位结构及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通过将定位架固定在梁柱上、定位销固定在预制梁上,通过定位架和定位销间的配合以实现快速高精度定位,从而构成一种高精度预制梁定位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高精度预制梁定位方法,涉及二梁柱及一预制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于预制梁端部的底面上安装至少一定位销;于至少一梁柱相对另一梁柱的侧面上安装一定位架,所述定位架具有一水平延伸设置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一定位孔;
吊装预制梁至所述梁柱上方,并调整其水平位置以使所述定位销对应所述定位孔;
落下所述预制梁以使其搁置于所述梁柱上端,并使定位销插装于所述定位孔中。
所述定位销及定位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以该定位销为转轴调整所述预制梁另一端与梁柱的相对位置。
所述定位销及定位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的两个定位架分别设于两个梁柱相对的侧面,所述的两个定位销分别设于预制梁两端部的底面。。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预制梁定位完成后拆卸所述定位架及定位销。
所述定位销包括同轴相接的圆锥体部和圆柱体部,所述圆柱体部端面与所述预制梁底面栓接,所述定位孔为圆孔,且其直径与所述圆柱体部直径相同。
一种高精度预制梁定位结构,包括二梁柱及一预制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由定位架及定位销构成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架可拆卸式固定于一梁柱相对另一梁柱的侧面,并具有一水平延伸设置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一定位孔,所述定位销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预制梁端部的底面上,并可插装于所述定位孔内/从所述定位孔中抽出。
所述定位结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定位结构中的定位架分别设于两个梁柱相对的侧面,所述两个定位结构中的定位销分别设于预制梁两端部的底面。
所述定位架包括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贴合所述梁柱侧面并栓接,所述定位板垂直固定于该固定板上缘。
所述固定板和定位板的两侧缘设置有肋板。
所述预制梁上预埋有至少一个用于和所述定位销栓接的螺母,至少一个梁柱上预埋有若干用于和所述定位架栓接的螺母。
本发明的优点是:安装时的定位精度高,结构稳定;施工简单方便,大大节省了工期和人力物力;定位工具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定位结构总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定位装置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定位装置右视图;
图4为实施例2定位结构总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所示,图中标记1-14分别为:第一梁柱1、第二梁柱2、预制梁3、定位装置4、定位架5、固定板6、定位板7、定位孔8、定位销9、圆锥体部10、圆柱体部11、螺栓12、螺母13、肋板14。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于高精度预制梁定位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45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