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清除血液胆红素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2450.9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5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攀;姜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博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A61M1/3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28222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清除 血液 胆红素 净化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清除血液胆红素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强,正常成人每日代谢产生的胆红素约250mg,经肝脏及时转化、排泄,但是当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就会增高,从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根据病因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游离胆红素具有亲脂性,对膜脂质有高度亲和力,与其结合后损害膜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功能。当血浆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20~25mg/dl时,它能透过血脑屏障,转移到膜脂质上,导致胆红素血症的毒性脑病,即胆红素性脑病,预后很差。临床上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光线疗法、血浆置换和血液净化治疗。药物治疗时,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病人的症状往往不能及时改善。血浆置换时,需要向患者体内输入大量新鲜的置换血浆,费用较高,且增加了传染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光线疗法和血液净化治疗就成了常用方法,其中,血液(血浆)吸附是血液净化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手段。
采用中性大孔吸附剂对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这种吸附剂利用吸附树脂的亲脂疏水作用,从患者体内吸附去除胆红素。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成为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疗法。但是,中性大孔吸附剂也存在一些缺陷。因为,其是依靠吸附树脂的亲脂疏水作用吸附胆红素,本身这种吸附的作用力和特异性不是很强,导致临床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阴离子交换树脂也是常规用于血液净化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方式,但为了取得更好的血液相容性,通常采用PHEMA或其他亲水膜层进行包裹,但是这样将会阻挡遮蔽一些有效的孔径,从而导致吸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因此,临床中需要一种新型的胆红素吸附剂,它能够具有特异性的吸附胆红素的能力,同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而且成本相对低廉,使血液净化技术能够被用于更多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救治。并且具备良好的相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清除血液胆红素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吸附剂采用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简称PDQ)作为配基,不但具有特异性的吸附胆红素的能力,而且还显著改善了吸附剂的相容性,同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成本相对低廉。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清除血液胆红素的血液净化吸附剂,所述血液净化吸附剂是采用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作为配基,通过化学接枝或物理包膜的方法固定在固相载体之上;
所述固相载体为吸附树脂。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化学接枝的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用浓度为60~100%的酒精溶解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得到浓度为1~15%的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溶液;
用纯化水溶解引发剂,得到浓度为5~18%的引发剂溶液;
将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溶液、所述引发剂溶液和所述吸附树脂混合,在温度为10~60℃,PH值为6.5~7.5的反应条件下混合搅拌反应1~12小时,得到接枝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的中性大孔血液净化吸附剂。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将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溶液、所述引发剂溶液和所述吸附树脂混合,在温度为10~60℃,PH值为6.5~7.5的反应条件下混合搅拌反应1~12小时,得到接枝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的中性大孔血液净化吸附剂的步骤还可以为:
将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溶液、所述引发剂溶液和所述吸附树脂混合,得到混合溶液;
将所述混合溶液通过磁力搅拌器恒定搅拌,加入浓度为12~20%的亚硫酸钠水溶液,在温度为10~60℃,PH值为6.5~7.5的反应条件下混合搅拌反应1~12小时,得到接枝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的中性大孔血液净化吸附剂。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003~0.08%;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和所述吸附树脂的重量比为0.01~0.1:1;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溶液和所述引发剂溶液的体积比为0.8~1.2:0.05~0.5;
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物理包膜的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将甲基丙烯酸酯基双季铵盐和交联剂进行合成,得到高分子聚合物,所述交联剂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博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博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24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