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环氧玻璃引拔棒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0335.8 | 申请日: | 201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7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楠;杨红军;吴兆峰;马向方;蔡传兵;李元乔;周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2 | 分类号: | B29C70/5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何静月 |
地址: | 441057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玻璃 引拔棒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大范围使用的复合绝缘子内部缺陷的智能诊断的光纤环氧玻璃引拔棒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绝缘子以其防污闪性能优异、维护简单,以及价格便宜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用数量逐年迅速增多。近年来以前困扰华中电网的污闪跳闸越来越少,与复合绝缘子与类似的PRTV涂料的大量使用不无关系,但是随着使用量的剧增,复合绝缘子的闪络和损坏事故也日趋增多。根据一些统计数据,大部分复合绝缘子的故障点都在高压端金具与芯棒连接处,而且故障通常会导致复合绝缘子芯棒应力和内部温度(红外特性)的异常变化。由于光纤传感器的温度和应力灵敏度都较小,温度变化或应力变化引起的波长的变化一般只有几个到十个皮法左右,这就给信号检测带来不便,从而影响测量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光纤光栅对温度和压力感应灵敏度的光纤环氧玻璃引拔棒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引拔棒体内置有光纤,光纤贯穿于引拔棒体且位于其中心轴线,引拔棒两端头内的光纤外有隔离防护套。
所述光纤环氧玻璃引拔棒的生产方法为: 光纤表面经过耐高温涂料处理;光纤植入环氧玻璃引拔棒前的端部隔离层防护处理;将处理后的光纤插入浸有环氧树脂的玻璃纤维,然后进入引拔模具固化,固化后的植入光纤的环氧玻璃引拔棒剥出光纤头。
所述耐高温涂料处理的方法为在光纤表面涂硅油。
所述隔离层防护处理为在引拔棒两端头内的光纤外套装隔离防护套。
所述隔离防护套为中空的外径3毫米、厚0.6毫米不锈钢管。
本发明将光纤与环氧树脂芯棒制成一体,并在光纤两端设置了特殊的保护套以使光信号方便引出。本发明用于光纤绝缘子一体化生产工艺,可保证光纤与环氧玻璃引拔棒完全融合为一体,保证了测定合成绝缘子在线运行的各种参数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解决了传统工艺生产的光纤绝缘子不能测定绝缘子各种即时参数的难题,提高了测定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隔离防护套,2、光纤,3、环氧玻璃纤维引拔棒。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环氧玻璃纤维引拔棒3体内置有光纤2,光纤2贯穿于环氧玻璃纤维引拔棒3体且位于其中心轴线, 环氧玻璃纤维引拔棒3两端头内的光纤2外有隔离防护套1。隔离防护套1长度为150~400mm,材料为不锈钢软管。
生产方法:(1)光纤表面经过耐高温涂料处理,处理方法在光纤外表面涂硅油;(2)光纤植入环氧玻璃引拔棒前的端部隔离层防护处理,处理的方法为在引拔棒两端头内的光纤外套装隔离防护套。隔离防护套为中空的外径3毫米、厚0.6毫米不锈钢管;将处理后的光纤插入浸有环氧树脂的玻璃纤维,然后进入引拔模具固化,固化后的植入光纤的环氧玻璃引拔棒剥出光纤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03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多功能节能灶台的自动或手动旋转餐桌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