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倍捻机互联落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8702.0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颜世强;王继炜;王卓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经纬纺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13/16 | 分类号: | D01H1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4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倍捻机互联落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与一种倍捻机互联落针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落针是倍捻机上检测纱线运行状态的一个零部件,常用落针主要由针杆和位于针杆端部的挂针组成,工作时落针的挂针挂于具有一定张力的纱线上由纱线支撑,当纱线发生断头后,挂针失去支撑,针杆带同挂针从工作位置转动到制动位置,驱动报警装置报警并对锭子起到制动作用,防止纱线进一步退绕进入锭子。
目前,倍捻机已发展出集合了并纱功能的型式,即两个锭位的纱线经加捻后合并为股纱后卷绕在一个纱筒上,为适应捻并集合方式,落针装置采用在每个锭位设置一个探纱器和一个切纱器,探纱器用于感知纱线的断头,切纱器用于切断纱线,实现其中一个锭位的纱线断头时,探纱器感知到纱线断头,发送反馈信号,另一锭位的切纱器切断纱线,保持两个锭位的纱线基本一致。这样的落针装置需要使用一个电子探纱器和一个切纱器,成本相对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捻并集合型式倍捻机探纱切纱功能的需要,提供一种能实现探纱切纱制动功能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倍捻机互联落针。
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倍捻机互联落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互联落针装置包括固定座以及安装于固定座上的磁钢和两组针杆机构;每组针杆机构包括针杆、转轴、转轴座和配重块,针杆前端设置钩子,用于工作时钩在纱线上,转轴活动安装在转轴座上,针杆中部与转轴固定连接,针杆轴线和转轴轴线夹角大于0度,配重块安装于针杆后端,用于平衡转轴两侧针杆的重量,从而调节落针对纱线张力的影响;两组针杆机构的转轴座固定安装于固定座并分设于磁钢两侧。
倍捻机工作时,退绕纱筒置于锭子中,两根从各自退绕纱筒退绕的纱线穿出锭子后在并纱器处并合,在并纱器和锭子之间设置气圈控制器控制纱线退绕产生的气圈。本发明使用时,固定座安装于倍捻机机架上并位于倍捻机气圈控制器上方、并纱器下方,每组针杆机构的转轴对应位于一个锭子上方,即A组针杆机构的转轴位于A锭子上方,B组针杆机构的转轴位于B锭子上方。初始位置时,两根针杆都吸附于磁钢,针杆前端的钩子交叉位于锭子上方,即A组针杆机构的钩子位于B锭子上方,B组针杆机构的钩子位于A锭子上方,钩子不挂在纱线上;开始工作时,两根针杆以转轴为中心旋转并脱离磁钢,A组针杆机构的钩子钩挂在B锭子退绕的纱线上,B组针杆机构的钩子钩挂在A锭子退绕的纱线上;当其中一根(B锭子退绕)纱线断头时,A组针杆机构的钩子失去支撑下落,打到A锭退绕纱线的气圈上,打断该纱线后压在A锭子的衬锭上,对A锭子进行制动,防止A锭子内的纱筒继续退绕,A锭退绕的纱线被打断后,B组针杆机构的钩子失去支撑下落,压在B锭子的衬锭上,对B锭子进行制动,防止B锭子内的纱筒继续退绕。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方案:
所述的针杆轴线与转轴轴线的夹角为90度。
所述的针杆中部设置折弯部位,形成内凹口,避免两根针杆位置干涉。
使用本发明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两组针杆机构交叉互联对应两个锭子,实现了断纱检测和切纱组合功能,能适合捻并集合型式的倍捻机,可以替代价格昂贵的电子探纱器和切纱器,节约了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初始位置状态图。
图3是本发明的检测工作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的制动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固定座13以及安装于固定座上的磁钢4和两组针杆机构;每组针杆机构包括针杆7、转轴5、转轴座1和配重块6,针杆7前端设置钩子,用于工作时钩在纱线上,转轴5活动安装在转轴座1上,针杆7中部与转轴5固定连接,针杆轴线和转轴轴线夹角为90度,配重块6安装于针杆7后端,用于平衡转轴两侧针杆的重量,配重块的重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从而调节落针对纱线张力的影响,针杆7中部设置折弯部位,形成内凹口,避免两根针杆位置干涉;两组针杆机构的转轴座1固定安装于固定座13并分设于磁钢4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经纬纺机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经纬纺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8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