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2驱油过程中测定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2917.1 | 申请日: | 201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8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吕成远;伦增珉;王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3/02 | 分类号: | G01N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刘明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sub 过程 测定 油水 界面 张力 变化 规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CO2驱油是最有前途的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方法之一。当CO2注入油藏之后,会形成许多新的相界面,研究CO2驱油过程中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矿场CO2驱油过程的注入方式主要是气水交替注入,此时油藏流体中存在三相:分别是饱和CO2的地层原油、饱和CO2的地层水和饱和地层原油和地层水的CO2,因此必须考虑CO2的注入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目前,界面张力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法、威廉米吊片法、滴重法和滴体积法、悬滴法、静滴法和静泡法。其中悬滴法可以测定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界面张力,而且拥有较为成型的计算机处理的计算方法。
悬滴法是通过测定悬挂在毛细探针顶部的液滴外形参数,应用Bashforth-Adams方程推算出液体的界面张力。属于这一类的方法虽然不少,但有实用价值的还是1937年Andreas等提出的选面法,其数学模型为:
1/H=f(ds/de) (2)
其中de为悬滴液滴的最大直径,g为重力常数,Δρ为两相密度差,ds为选择面直径,其定义为在与悬滴顶点垂直距离等于de的地方做最大直径的平行线,交于液滴外形曲线的长度(如图1所示)。1/H可由ds/de比值查数据表得到。
目前研究采用悬滴法测定的界面张力主要集中在油/水、气/水、油/气体系,对于CO2驱油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没有特定测定方法,尤其该测定方法必须要反映在油藏条件下CO2注入后对原有油藏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现有的文献中,Daoyong Yang等利用悬滴法研究CO2注入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Daoyong Yang,Paitoon Tontiwachwuthikul,Yongan Gu.Interfacial Tensions of the Crude Oil+Reservoir Brine+CO2 Systems at Pressures up to 31MPa and Temperatures of 27℃ and 58℃.J.Chem.Eng.Data,2005,50,1242-1249),但是此方法把CO2注入前后分为两个不连续的步骤,即首先测定不同压力下原油和地层水的界面张力,这个过程结束之后,进行第二个步骤,重新装入地层水,在釜内地层水上方空间充入CO2,进行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这种测定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证两个实验步骤中的所用的油和地层水性质相同,增加了实验的误差,另一方面,由于两个步骤的间断,使得第一个步骤中油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带入到第二个步骤中,而矿场实施过程中气水交替注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此方法不能完全模拟矿场气水交替注入的方式,进而不能准确反映CO2驱油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测定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的装置及方法,模拟油藏条件下CO2注入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时,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过程,进而发现CO2注入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本发明的方法从水驱到CO2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保持油藏条件不变,可以更好地模拟真实的矿场实施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29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