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方法、系统、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8532.8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6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5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曾晖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讯录 联系人 关系 匹配 方法 系统 服务器端 客户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多数手机用户在手机上拥有个人联系通讯录,基于手机通讯录同步功能的应用的出现满足了通讯录备份、遗失找回的需求,这类应用的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接口通常采用国际标准协议SyncML实现,有较好的开放性和互通性。
现阶段发展迅猛的社区网站和微博都提供了好友推荐的功能,网站会提示用户“某某可能是你的好友”或“你与某某有共同的好友”,各大网站都基于私有技术实现这些功能,能帮助用户简洁快速地建立好友圈,从而促进了社区和微博其他功能的使用。
手机通讯录中存储了大量的好友信息,但其数据都是静态的,只是通讯录所有者自己输入的信息,不能关联到实际的联系人,若能将通讯录的静态联系人数据关联到实际用户,并且数据能实时更新,这将大大提高通讯录应用的价值。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本发明提出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方法、系统、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出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系统,包括:服务器端,接收客户端触发的匹配操作,逐一以发出触发操作的客户端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为匹配对象,查找是否在通讯录应用中已保存所述匹配对象,根据查找结果建立匹配关系,并将所述匹配关系同步到客户端;客户端,触发服务器端进行匹配操作,接收服务器端下发的所述匹配关系,并标记已建立匹配关系的联系人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还提出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方法,包括:客户端触发服务器端执行匹配操作;服务器端逐一以发出触发操作的客户端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为匹配对象,查找是否在通讯录应用中已保存所述匹配对象,根据查找结果建立匹配关系,并将所述匹配关系同步到客户端;客户端接收服务器端下发的所述匹配关系,并标记已建立匹配关系的联系人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还提出用于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服务器端,包括:第一收发模块,接收客户端触发的匹配操作;查找模块,耦合于所述第一收发模块,逐一以发出触发操作的客户端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为匹配对象,查找是否在通讯录应用中已保存所述匹配对象;关系建立模块,耦合于所述查找模块,根据查找结果建立匹配关系。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还提出用于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客户端,包括:触发模块,触发服务器端进行匹配操作,所述匹配操作由所述服务器端逐一以发出触发操作的客户端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为匹配对象,查找是否在通讯录应用中已保存所述匹配对象,并根据查找结果建立匹配关系;第二收发模块,接收所述服务器端下发的所述匹配关系;标记模块,耦合于所述第二收发模块,标记已建立匹配关系的联系人的状态。
本发明提供了用户通讯录之间的联系人关系自动匹配功能,用户无需手动添加联系人,即可在通讯录中看到联系人的在线状态。
进一步扩展到通讯录与社区或IM好友关系的匹配和建立,可以获得联系人名片更新、发送IM或查看联系人在社区或微博中的动作等。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通讯录应用系统中数据存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vCard属性,扩展<X-FID>以及<X-FTYPE>字段。
图3为本发明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系统结构图,涉及对客户端的改造以及服务器端的改造。
图4为本发明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本发明根据判断结果在通讯录中建立联系人绑定关系,并将联系人绑定关系同步到客户端的流程。
图6示出本发明将添加IM账号的联系人绑定关系同步到客户端的流程。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讯录联系人关系匹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不同场景下的匹配过程示例说明。
图9为现有技术手机通讯录匹配字段分析vCard内容。
图10为外部系统,如开心网好友匹配字段举例分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85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对象的窗户
- 下一篇:变频多功能空调热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