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姑鱼的养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7927.6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9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楼宝;薛宝贵;徐冬冬;史会来;毛国民;辛俭;詹炜;程国宝;郑代明;耿智;李三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舟山固浚专利事务所 33106 | 代理人: | 范荣新 |
地址: | 316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姑鱼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黄姑鱼的养殖方法,属人类生活必需之农业中鱼的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称黄婆鸡,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黄姑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为保证黄姑鱼在市场上的供应,已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繁育和养殖,而由淀粉卵甲藻寄生引起的疾病是黄姑鱼人工养殖中的一种主要疾病。淀粉卵甲藻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致死性很强的鱼病,如不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措施,病原体将会快速的传播,进而造成黄姑鱼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淀粉卵甲藻呈梨形或球形,一端有多条细长能伸缩的足状假根,多以该假根伸入鱼体组织而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丝上,寄生后不作运动,且能刺激表皮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形成天鹅绒似的白斑。被寄生鱼的鳃呈贫血或充血或鳃丝成棍棒状,会导致鱼窒息或衰竭而死。淀粉卵甲藻的生活史分为三个阶段,寄生阶段为滋养体,滋养体成熟后从寄生组织中脱落,进入具有囊壁的孢囊体阶段,孢囊体通过胞裂增殖,最终进入具有感染能力的孢子阶段,每一个孢囊可以形成多达256个孢子。淀粉卵甲藻的生活史周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在22~25℃的水温时生活史周期为3~5天。淀粉卵甲藻是通过孢子传播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海水、液滴传播,还可以通过有接触的人、网及养殖工具等来传播。在每年的6~9月份,水温升至23℃以上,达到适于淀粉卵甲藻繁殖的温度,孢子的带入或滋生便成为可能,加上交叉感染使淀粉卵甲藻快速传播与蔓延。
中文畜牧百科网(baike.chinabreed.com)上所载文章“鱼人工育苗中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技术”中提出预防方法:为“1、投喂桡足类时,要严格消毒。用20~50×10-6福尔马林浸浴5min左右,育苗的工具也要注意消毒。2、育苗池内保持适当的仔稚鱼密度,切忌过密放养。3、在育苗期间,认真搞好池底吸污与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同一网站另一所载文章“大黄鱼淀粉卵甲藻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中指出防治方法为“1、用1.0~1.5×10-5的硫酸铜淡水浸泡10~15分钟,连续4天。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使其在水中的浓度达到1.0×10-6,连续4天。3、用淡水浸泡病鱼5~10分钟,隔3~4天再重复1次。”
但上述所说防治方法不能直接移用于黄姑鱼的养殖中对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因此,在黄姑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对淀粉卵甲藻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就是要提出可以对淀粉卵甲藻病的产生及传播达到显著的控制的一种黄姑鱼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黄姑鱼的养殖方法,包括饵料投喂和对养殖水体的管理,其中:
(1)、投喂饵料:饵料是冰冻鱼的先用20~50mg/L福尔马林浸浴4~6min;饵料是配合饲料的,体重在10~100g的黄姑鱼,投饵量为体重的5~8%,体重在100~300g的黄姑鱼,投饵量为体重的4~7%,体重在300~500g的黄姑鱼,投饵量为体重的3~6%;
(2)、养殖密度:体重在10~100g的黄姑鱼,养殖密度控制在80~800尾/m3;体重在100~300g的黄姑鱼,养殖密度控制在30~80尾/m3;体重在300~500g的黄姑鱼,养殖密度控制在25~40尾/m3;
(3)、定期药浴:每隔10d进行一次,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的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的海水溶液,全池泼洒,使用剂量为养殖池水体中混合物含量达到为0.5g/m3;
(4)、特别的:在养殖水体的温度超过22℃时,每日晨昏两次清洁与水体接触的设备和去除池底污泥、换水80~100%;24h充气,保持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在6.0mg/L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79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