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锡(Ⅱ)化合物脱除锌或锰电解液中氯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5907.5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1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石爱华;陈日;颜文斌;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首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44 | 分类号: | C22B3/44;C25C1/10;C25C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65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合物 脱除 电解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法炼锌和湿法炼锰中电解液的净化除氯技术,属于湿法冶金技术。
背景技术
在湿法炼锌过程,氯是一种有害的杂质元素。氯主要来自于锌精矿、氧化锌矿或锌烟尘中的氯化物。当电解循环液中Cl-离子浓度大于100mg/L时,电解阴、阳极板腐蚀速度加快,严重影响锌电积电效和电锌产品的质量,增大能耗,增加生产成本,并使生产车间环境恶化。在电解锰生产过程中,同样由于原材料含氯超标,导致整个电解锰循环液氯元素超标,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腐蚀设备,致使阴、阳极板腐蚀严重,产品质量下降。按照工艺要求,在ZnSO4溶液或MnSO4溶液送去电解之前,必须除去溶液中的大部分氯。
传统的浸出电解液中脱除氯的方法有:
1.离子交换法:它的原理是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除去电解液中的氯,但是除氯效率不高运行成本高,实际生产中采用较少。
2.铜渣除氯法:它的原理是基于加铜及铜离子与电解液中的Cl-离子相互作用,形成难溶的CuCl沉淀,但该方法的除氯效率不高,工艺难于掌握,生产成本高,实际生产中采用较少。
3.银盐沉淀法:银盐沉淀法除氯是往溶液中添加银盐与其中的作用生成难溶的AgCl沉淀。该方法操作简单,除氯效果好,但银盐价 格昂贵,在工业上难以实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用锡(II)化合物脱除锌或锰电解液中氯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基于锡(II)化合物在稀H2SO4溶液中形成Sn2+离子,Sn2+离子在有Cl-离子的存在下水解生成难溶的Sn(OH)Cl沉淀。反应方程式为:Sn2++Cl-+H2O=Sn(OH)Cl↓+H+。除氯后所生成的Sn(OH)Cl沉淀可用NaOH溶液再生生成Sn(OH)2循环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在含Cl-离子的锌电解液或锰电解液中,按Sn(II)与Cl-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8~2.0∶1的量加入Sn(II)化合物,并在不断搅拌下用稀H2SO4调节溶液的pH值1.0~3.0,使Sn2+离子在有Cl-离子的存在下水解生成难溶的Sn(OH)Cl沉淀。检测Cl-离子含量合格后过滤,滤液用于后续电解生产工艺,滤渣Sn(OH)Cl用NaOH溶液再生,再生后生成Sn(OH)2可循环使用。
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除氯效果好,除氯剂可循环使用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在1000mL含Cl-离子1640mg/L的锌电解液,加入Sn(OH)27.4g,不断搅拌,用稀H2SO4调节溶液的pH值1.0,1.5小时后过滤,滤液中Cl-离子浓度为90.2mg/L,氯的脱除率为94.5%。
实施例二:在1000mL含Cl-离子1640mg/L的锌电解液,加入SnO 13.0g,不断搅拌,用稀H2SO4调节溶液的pH值1.0,1.5小时后 过滤,滤液中Cl-离子浓度为98.2mg/L,氯的脱除率为94.0%。
实施例三:在1000mL含Cl-离子1068mg/L的锰电解液,加入SnO 12.8g,不断搅拌,用稀H2SO4调节溶液的pH值1.5,2.0小时后过滤,滤液中Cl-离子浓度为80.5mg/L,氯的脱除率为9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首大学,未经吉首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59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水压检测装置
- 下一篇:将用于使用无线网络传送的信号格式化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