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4078.9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5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包钢;程廷海;郭向东;高焓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H01L41/09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 夹心 旋转 直线 超声 电机 定子 | ||
1.一种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所述定子采用悬臂梁结构,它包括输出轴(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金属前匹配环(2)、金属后匹配环(3)、n片压电陶瓷片(4)、n-1片通电电极片(5)和预紧螺母(6),所述n为整数,并且n为4的倍数,
金属前匹配环(2)由圆筒段(2-1)和输出段(2-2)组成,
圆筒段(2-1)的首端具有外螺纹,圆筒段(2-1)的末端与输出段(2-2)的首端固定连接,输出段(2-2)为由首端至末端截面逐渐变小的圆台形,
金属后匹配环(3)套接在圆筒段(2-1)上,圆筒段(2-1)上位于金属后匹配环(3)与输出段(2-2)的首端面之间套接有n片压电陶瓷片(4),每相邻两片压电陶瓷片(4)之间分别均设置有一片通电电极片(5),
圆筒段(2-1)的首端外螺纹上旋合有预紧螺母(6),
输出段(2-2)末端的内环表面与输出轴(1)通过螺纹副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两片通电电极片(5),金属后匹配环(3)与压电陶瓷片(4)的接触面之间以及输出段(2-2)与压电陶瓷片(4)的接触面之间分别设置一片通电电极片(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后匹配环(3)上具有轴向圆环突起,该轴向圆环突起的轴向表面为金属后匹配环(3)与压电陶瓷片(4)或通电电极片(5)的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n片压电陶瓷片(4)由圆筒段(2-1)的首端至末端方向均分为两个激振组,每片压电陶瓷片(4)均沿厚度方向极化,两个激振组的极化方向空间相错90度,每个激振组中的相邻压电陶瓷片(4)的极化方向相反。
5.一种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所述定子采用自由梁结构,它包括输出轴(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金属前匹配环(2)、金属后匹配环(3)、n片压电陶瓷片(4)和n-1片通电电极片(5),所述n为整数,并且n为4的倍数,
金属后匹配环(3)通过末端的外螺纹与金属前匹配环(2)首端的内螺纹连接形成哑铃形结构,
哑铃形结构的握杆段上套接n片压电陶瓷片(4),每相邻两片压电陶瓷片(4)之间均设置有一片通电电极片(5),该压电陶瓷片(4)和通电电极片(5)由金属前匹配环(2)和金属后匹配环(3)夹紧固定,金属前匹配环(2)的末端和金属后匹配环(3)的首端分别通过内螺纹与输出轴(1)的外螺纹配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n片压电陶瓷片(4)由金属前匹配环(2)至金属后匹配环(3)方向均分为两个激振组,每片压电陶瓷片(4)均沿厚度方向极化,两个激振组的极化方向空间相错90度,每个激振组中的相邻压电陶瓷片(4)的极化方向相反。
7.一种压电片夹心式旋转直线超声电机定子,所述定子采用自由梁结构,它包括输出轴(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金属自由前匹配环(2)、金属自由后匹配环(3)、金属固定匹配环(6)、两组压电陶瓷片组和两组通电电极片组,
每组压电陶瓷片组由n片压电陶瓷片(4)组成,每组通电电极片组由n-1片通电电极片(5)组成,所述n为整数,并且n为4的倍数,
金属自由后匹配环(3)通过末端的外螺纹与金属固定匹配环(6)首端的内螺纹连接形成第一哑铃形结构,金属固定匹配环(6)通过末端的内螺纹与金属自由前匹配环(2)首端的外螺纹连接形成第二哑铃形结构,
第一哑铃形结构和第二哑铃形结构的握杆段上分别套接n片压电陶瓷片(4),每相邻两片压电陶瓷片(4)之间均设置有一片通电电极片(5),
第一哑铃形结构握杆段上的压电陶瓷片(4)和通电电极片(5)通过金属自由后匹配环(3)和金属固定匹配环(6)夹紧固定,第二哑铃形结构握杆段上的压电陶瓷片(4)和通电电极片(5)通过金属固定匹配环(6)和金属自由前匹配环(2)夹紧固定,金属自由后匹配环(3)的首端和金属自由前匹配环(2)的末端分别通过内螺纹与输出轴(1)的外螺纹配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407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