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肋烟专用复混肥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3854.3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2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昌全;杨兴有;蔡艳;李冰;陈玉蓝;慈子龙;杨娟;李启全;石松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徐宏;吴彦峰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肋烟 专用 复混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基肥施用的复混肥,尤其是指一种用于白肋烟生产的专用复混肥。
背景技术
白肋烟的生长栽培过程中都需施加复混肥,作为基肥施用的复混肥的主要养分是氮磷钾。与烤烟相比白肋烟具有需肥量大的特点,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中烟农因缺乏科学的指导,为追求高产在基肥中过量施用氮肥,忽视其他营养成分的配合施用,使烟田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失衡,这不仅会造成烟叶中化学成分不协调,特别是烟碱含量偏高、氮碱比过低;抽吸时劲头和刺激性较大,烟气柔性差,且由于烟叶中烟碱含量过高,掩盖了烟叶的香气,白肋烟的特征香味不能显露出来,造成一种“有劲无味”的感受,还会降低肥料利用率,增加烟农的种植成本,使烟田土壤板结退化等不良的经济、生态恶果。然而为了降低烟碱含量而盲目减少氮肥施用将会照成白肋烟烟叶产量低、风格程度低,香气量小,叶片薄,颜色淡等不良后果,这对白肋烟的发展十分不利。
达白一号是我国白肋烟主要产区达州的主栽品种,在2010年时其种植面积达到达州白肋烟种植面积的65%。目前在达州白肋烟种植过程中施肥仍处于经验施肥的阶段,白肋烟施用肥料种类过多过杂,专用肥配方不够合理,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为基肥施用的白肋烟专用复混肥并给出施用量建议,以解决由于目前白肋烟生产中施肥缺乏科学指导造成施肥过量的问题,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获得高产优质烟叶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田间实验构建出以经济性状(产量、效益、中上等烟比例)、化学成分协调性、外观质量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模型,模型引入氮肥、磷肥、钾肥为自变量。通过对相应数学模型的分析计算获得相应氮、磷、钾配比及施用量,并在综合权衡各个配方利弊的基础上选取3个最佳配方,并对这三个配方进行校验实验,从而获得一个最佳的氮磷钾配比及施用量。在上述基础上发明出作为基肥施用的白肋烟专用复混肥。
本发明提供的作为基肥施用的白肋烟专用复混肥包含有单质肥料硝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钾、硫酸镁,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
硝酸铵:25-34%,磷酸二铵:18-24%,硫酸钾:40-51%,硫酸镁:1%-12%。
该专用肥还包含有填充剂2-3%。
本发明的白肋烟专用复混肥的配制方法采用的转鼓蒸汽造粒的工艺流程与现行的转鼓蒸汽造粒的工艺流程完全相同,都是由预破碎、搅拌混合、破碎、转鼓造粒、烘干窑烘干成粒、冷却窑冷却、筛分和包装几部分构成。
本发明的白肋烟专用复混肥中氮肥的形态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种形态,铵态氮可提高白肋烟的单产而硝态氮可明显改善白肋烟品质。本发明硝态氮由硝酸铵中的硝酸根提供,铵态氮由硝酸铵和磷酸二铵中的铵离子提供。本发明的硝态氮占所供氮素的50%左右,根据相关研究此时白肋烟的产量、产值、品质达到最佳。
硝酸铵:在组合物中的作用是提供氮素,特别是硝态氮,纯品的分子式为NH4NO3,其中硝态氮、铵态氮的比例各占50%。
磷酸二铵:在组合物中作用是同时提供氮和磷两种养分,纯品的分子式为(NH4)H2PO4,含氮16-18%,含P2O548-48%,性质较为稳定。
硫酸钾:在组合物中作用是提供钾素营养。纯品的分子式为K2SO4。
硫酸镁:分子式为Mg2SO4,在组合物中的作用是提供镁营养。
填充剂:通常为膨润土、膨润土、陶土和高岭土、硅藻土、氟石等。填充料在组合物中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组合物得配比,同时还起到一定的粘结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 本白肋烟专用复混肥可明显促进白肋烟早发,对于相同来源的烟苗移栽到同一地点的土壤上,在同等施肥量下,使用本肥料可比使用其它肥料早期生长明显加快,在移栽45天后能看出明显差异,使用本白肋烟专用复混肥叶片更大(田间叶面积系数最大可相差1.18)、茎杆更粗。
2. 营养更为均衡,利于白肋烟吸收,其抗逆性(抗病性、抗旱性)更强。
3. 烟叶成熟更好,成熟更整齐,更一致,可缩短收获期(比一般肥料提前5天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3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蓝藻色素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纳米压印用模版的制备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