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气化热风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3749.6 | 申请日: | 201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2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华;刘卫华;沈启扬;杨军;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 |
主分类号: | F24H3/06 | 分类号: | F24H3/06;F23B90/06;A01G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气化 热风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热风炉”。属加热设备技术领域,该炉具以生物质成型燃料、树枝、树皮、玉米芯、棉杆、豆杆等为原料,适用于规模畜禽养殖和温室蔬菜大棚等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加热设备主要是以燃煤热风炉为主,燃煤热风炉存在着价格高、生产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随着燃煤价格的逐步上升,加热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因而,直接影响到规模畜禽养殖和温室蔬菜大棚的生产经济效益,现急需开发一种成本低的生物质气化热风炉。
本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生物质成型燃料、玉米芯、树枝、树皮、棉杆、豆杆等为原料,在炉内缺氧状态下燃烧,经过干馏、热解、气化、还原等反应后产生可燃气体,在炉具内直接燃烧,产生热量,通过加热风腔的空气产生热风,通过管道送入大棚或养殖房内,实现室内升温。
本发明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发明了一种新型生物质气化热风炉,该炉具可一次完成缺氧燃烧、产生可燃气体、气体燃烧加热腔内空气、产生热风、送入温室等作业流程。该生物质气化热风炉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热效率高、节省燃料、安全可靠无污染,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温室生产经济效益。
本发明专利生物质气化热风炉的工作方法是: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放入燃料室内点燃,由排烟风机向炉内供风,生物质燃料在缺氧状态下燃烧,通过干馏、热解、气化、还原等反应后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在燃烧室内直接燃烧,产生热量,通过进风口、抽风机的作用,空气在热风腔内流动,加热后的热风被抽到温室内,从而实现生物质气化、燃烧、加热空气、送入温室等工作过程。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该热风炉的内部是一种直燃式生物质气化装置,外部安装了一个炉体,炉体与气化装置之间留有热风腔,当左右进风口流进腔的空气被气化装置产生的热量加热后,被抽风机通过管道将热风抽入温室,可使温室升温。由于热空气与气化装置内隔绝,所以热空气没有杂质和其它异味,无污染。另外,气化装置由于燃烧时间长,物料充分得到燃烧,炉内仅有少量的烟尘被排烟机排到室外,从而提高了生物质气化热风炉的使用效果。
本生物质气化热风炉中的气化装置采用了直燃式气化结构,该气化装置可在下部气化,产生的可燃气体上升到上部燃烧,由于原料缺氧反应充分,产气量高,产出的所有可燃气体充分燃烧,从而提高了热效率,热效率可达85%左右,节省了燃料,降低了温室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生物质气化炉热风炉结构示意图”
图中,1、清灰进风口;2、左进风口;3、炉箅;4、加料口;5、贮气室;6、燃烧室;7、热风接口;8、排烟管;9、排烟风机;10、热风腔;11、燃料室;12、保温层;13、右进风口;14、炉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中:该“生物质气化热风炉”的实施方案是:在气化装置的中部设有燃料室(11),在燃料室(11)的上方联接着贮气室(5);贮气室(5)的上方联接着燃烧室(6),燃烧室(6)联接着排烟管(8)及排烟风机(9);在燃烧室(11)的下部装有炉箅(3)和清灰进风口(1);在气化装置的中部设有加料口(4);在气化装置的外部罩有一个热风炉体,热风炉体的两侧设有左右进风口(2)和(13);在上方设有热风腔(10)和热风接口(7),热风炉体的保温层(12)内填满保温材料,保温层(12)的外侧为炉体(14)。
利用生物质气化热风炉加热的工作方法: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放入燃料室内点燃,由排烟风机向炉内供风,生物质燃料在缺氧状态下燃烧,通过干馏、热解、气化、还原等反应后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在燃烧室内直接燃烧,产生热量,通过进风口、抽风机的作用,空气在热风腔内流动,加热后的热风被抽到温室内,从而实现生物质气化、燃烧、加热空气、送入温室等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未经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