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3355.0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2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沈慧娟;张春林;徐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具有屏蔽罩的连接器组件,特别关于一种连接器组件的屏蔽罩的可重工设计。
【背景技术】
于2008年6月18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第CN101202380A号揭示了一种具有扭力支撑的同轴连接器及其组件。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屏蔽罩与其他组件,所述屏蔽罩可用于遮蔽若干内部组件,其具有五个外侧壁,分别为四个侧壁与一个顶壁。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一个安装孔,便于安装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各组件安装完毕后,若内部组件出现问题,不便于重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屏蔽罩内部组件重工的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和屏蔽罩,所述屏蔽罩用于遮蔽若干内部组件,其是由金属板材一体冲裁弯折而形成的具有若干外侧壁的壳体,所述屏蔽罩的一外侧壁设有打薄的痕线,所述外侧壁可沿痕线被撕裂,以便于所述内部组件的重工。
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屏蔽罩的一外侧壁设有打薄的痕线,所述外侧壁可沿痕线被撕裂,以便于所述内部组件的重工。
本发明的其他具体特征如下:
所述屏蔽罩具有五个外侧壁,其包括四个侧壁与一个顶壁,所述顶壁上设有痕线。
所述连接顶壁的两相对外侧壁边缘设有凸片,用于与电路板连接。
所述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一个安装孔,所述连接器安装于安装孔内。
所述痕线围成至少有三侧被痕线连续封闭的撕裂部。
所述撕裂部的三侧由三条相互连接的痕线所封闭,所述痕线依序分别称为第一段痕线、第二段痕线与第三段痕线,第二段痕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段痕线与第三段痕线的各一端。
所述两两相互连接的痕线的弯折处设有通孔,以便于撕裂工具的操作。
所述痕线围成封闭的环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爆炸图。
图3是图1中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连接器组件 100
屏蔽罩 10
连接器 20
顶壁 11
侧壁 12、13、14、15
凸片 16
痕线 17
第一段痕线 171
第二段痕线 172
第三段痕线 173
通孔 18
安装孔 19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其所示为符合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屏蔽罩10和连接器20,所述屏蔽罩10用于遮蔽若干内部组件,其是由金属板材一体冲裁弯折而形成的具有若干外侧壁的壳体,所述屏蔽罩10具有五个外侧壁,其包括四个侧壁(12、13、14、15)与一个顶壁11。所述连接顶壁11的两相对外侧壁(12、13)边缘设有凸片16,用于与电路板连接。所述屏蔽罩10的顶壁11上设有打薄的痕线17,所述顶壁11可沿痕线17被撕裂,以便于所述内部组件的重工。所述其中一个侧壁15上设有一个安装孔19,所述连接器20安装于安装孔19内。
所述痕线17围成四侧连续封闭的环形,所述环形的其中三侧由三条相互连接的痕线所组成,所述痕线依序分别称为第一段痕线171、第二段痕线172与第三段痕线173,第二段痕线17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段痕线171与第三段痕线173的各一端。所述两两相互连接的痕线的弯折处设有通孔18,所述通孔18便于撕裂工具的介入。
所述痕线17亦可围成有三侧连续封闭的撕裂部,其三侧由三条相互连接的痕线所组成,所述痕线依序分别称为第一段痕线171、第二段痕线172与第三段痕线173,第二段痕线17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段痕线171与第三段痕线173的各一端。所述两两相互连接的痕线的弯折处设有通孔18,所述通孔18便于撕裂工具的介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3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制冷设备
- 下一篇:水下烃输送管道和温度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