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油雾的油箱盖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2816.2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0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郭靖;宋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B11/06 | 分类号: | F03B11/06;F03B1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段雪茵 |
地址: | 618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油雾 油箱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设备行业,具体是在水轮发电机组上运用的一种防油雾的油箱盖。
背景技术
如图1、图2所示,目前,水轮发电机组的导轴承油箱2,设置在主轴7与轴瓦3的连接部位,轴瓦3通过水平设置的轴承支架1顶紧固定主轴7,油箱2内包括轴承支架1、轴瓦3和主轴7这几个部件,油箱2内部盛有润滑油,其油位M在轴承支架1上方。当导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轴7对轴瓦3接触面的挤压和相对运动,将产生一定数量的热量,导致润滑油汽化产生油雾。另外,在油箱2的油位M以上部位,主轴7表面吸附着一层油膜,当主轴7的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油膜的吸附力时,油膜以油滴的方式从主轴7表面高速逃逸,部分体积微小的油滴进入油箱2油面M以上的空气中形成油雾。
这时就需要密封效果较好的油箱盖4将其油雾N阻挡在油箱2的内部,现有技术的油箱盖4主要有: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技术方案。
方案一:油箱盖4采用单层钢板结构,在油箱盖4与主轴7的接合间隙处设置有梳齿密封5。由于梳齿密封5和主轴7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结构的油箱盖4对防油雾效果十分有限,在实际使用时,油箱2内会产生大量油雾N,通过梳齿密封5泄漏出油箱2,对机组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方案无法彻底解决油雾N的泄漏问题,同时油箱盖4与主轴7之间的间隙控制较为严格,一般,还需要在油箱盖4上增设空气滤清器以确保油箱盖4内外压力平衡,防止油箱2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
方案二:油箱盖4采用单层钢板结构,在油箱盖4与主轴7的接合处设置接触式密封,接触式密封是一个采用复合材料的密封块8,通过螺栓把紧固定在油箱盖4的表面上。这种结构在使用的初期能够有效的封住油雾N,但是密封块8会随使用时间逐渐磨损,一般几个月之后该密封块8将失去密封效果,需要对其进行更换,否则同样会造成大量的油雾N泄漏,对机组造成污染。这种结构形式的油箱盖4,需要频繁更换密封块8,造成生产周期的停顿,也会产生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密封块8上附着大量的油污,更换十分费力费时,同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方案二对复合密封块8的性能要求较高,否则密封块8更换频繁,同时密封块8与主轴7之间的滑动摩擦会产生热量,轴系摆渡增大,对机组运行带来不利。热量还通过主轴7传递到轴瓦3,对轴瓦3运行不利。同时,该结构必须在油箱盖4上增设空气滤清器以确保油箱盖4内外压力平衡,防止油箱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空气滤清器需要经常清洗,造成生产周期的停顿,也会产生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在水轮发电机组上的导轴承上的防油雾油箱盖。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油雾的油箱盖,呈圆环状、设置在导轴承油箱的顶部,其内缘贴近主轴安装,所述油箱盖内缘上设置有一圈冷凝回油装置,该冷凝回油装置是一个三面结构的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和侧板,其中壳体顶板与主轴的接合间隙处设置有密封装置,壳体底板是回油孔板;三面结构的壳体与主轴之间构成一个圆环状的冷凝腔,冷凝腔内沿径向、周向对称设置有若干块冷凝挡板。
所述冷凝挡板倾斜设置,与回油孔板之间的夹角为45~80°,且该夹角的方向与主轴旋转方向相反。
所述密封装置是梳齿状密封件,其内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梳齿状的冷凝槽,每个冷凝槽的底部设置有回油孔。
所述冷凝回油装置的壳体与油箱盖是一体结构。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防油雾油箱盖,通过结构上的创新,彻底解决了导轴承的油箱存在的油雾泄漏问题,同时能够不增设其它设备达到油箱内挡板处不甩油的目的。通过增加特殊结构的冷凝腔,使油雾凝成油滴,并通过回油孔回到油箱,不再泄漏到油箱盖以外的环境中,解决了油雾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该油箱盖为自清洁、零维护,减少了电站的清理维护工作量。同时可以将油箱盖与主轴之间的间隙适当放大,利于向油箱内补气,可以保持油箱内外的气压平衡,防止导轴承在运行时油箱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方案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油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主冷凝腔的A向视图;
图6是本发明冷凝挡板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梳齿冷凝槽和主冷凝腔部分的半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28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