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景观河道土砂基减渗的工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5737.9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0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任瑞刚;钱文仓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化县中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刘映东 |
地址: | 0751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景观 河道 土砂基减渗 工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景观河道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景观河道治理的工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和民生意识不断提高,很多城市都在大搞景观河道治理。由于景观河道基底大多为土或砂层,容易造成景观水的大量渗漏,景观水的渗漏治理成为景观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城市景观河道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工程方法防治景观水渗漏:
一种是修砌水泥基,即将河道用水泥混凝土砌起河坡和河道底减少景观水渗漏;
一种是铺设土工防渗衬垫基,即将膨润土装入织造或非织造的土工布袋中制成毯状材料,铺设于河道河坡和河道底减少景观水渗漏。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工程造价高;二是地质位移造成的断裂渗漏,地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经过几年的变化由于发生地质位移造成减渗工程断裂,从而造成断裂处渗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缮;三是水泥或防渗垫将河道与周边土壤完全隔绝,河道地表水无法渗入地下,上游又将水层用坝截下很深,使的河道地下水位下降,破坏了河道地质生态平衡,加剧了地质运动,增加了发生地质位移断裂渗漏的概率。四是混凝土与土基之间由于季节性温度变化产生的冻胀裂缝,五是土工防渗衬垫易受河底植物的顶升产生位移而渗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景观河道土砂基减渗的工程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景观河道土砂基减渗的工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颗粒大小,选择施工用基料;
测量所述基料的平均粒径;
根据所述平均粒径选择膨润土,将所述膨润土作为减渗剂;
所述基料与所述减渗剂的体积比为100:所述平均粒径数值的立方根值乘以20;
根据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粒径选择减渗层虚铺施工厚度,其中所述虚铺施工厚度为240-400mm;
确定所述基料与所述减渗剂各自的虚铺施工厚度;
将所述基料和所述减渗剂混合形成河底减渗层。
所述根据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颗粒大小,选择施工用基料,具体包括:
当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中粒径大于10mm的颗粒的重量百分比不大于50%时,将所述河道土砂基中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去除,利用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作为施工用基料;
当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中粒径大于10mm的颗粒的重量百分比大于50%时,外运粒径不大于10mm的土砂作为施工用基料。
所述根据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颗粒大小,选择施工用基料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河道的河底面积等分成至少十份,在每一份中取一个样品;
将所述样品混合形成混合样品;
用孔径为20mm的筛子筛分混合样品,去除其中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
采用缩分法称取500克所述混合样品;
用2.5目的试验筛筛分称取的所述混合样品,确定筛上物的重量百分比。
所述测量所述基料的平均粒径,具体包括:
当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中粒径大于10mm的颗粒的重量百分比不大于50%时,将所述混合样品颗粒粒径小于1mm的按1mm计,粒径大于10mm的去除,将其换算成相近的国标试验筛的目数范围,
用所述目数范围内的所述试验筛筛分所述混合样品,确定其目数范围;
取所述混合样品目数范围内的至少5个所述试验筛目数作为粒径等级,
确定所述混合样品在各所述粒径等级下的含量及其占所述混合样品总量的百分比,
所述粒径等级对应的目数与所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为平均目数,
将所述平均目数换算成相近的粒径,即为所述平均粒径;
当所述河道土砂基土砂粒径大于10mm的颗粒的重量百分比大于50%时,
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所述粒径不大于10mm的土砂的平均粒径即为所述平均粒径。
所述根据所述平均粒径选择膨润土,具体包括:选择渗透系数≤5.0×10-11m/s,粒径下限目数值为150目,粒径上限目数值为所述平均粒径目数的膨润土。
所述膨润土为天然钠基或人工钠化膨润土。该膨润土为本工程减渗剂。
具体地,所述基料与所述减渗剂的体积比为100∶20-40。
所述将所述基料和所述减渗剂混合形成河底减渗层,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化县中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宣化县中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57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