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吊斗车的电液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2891.0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0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万小兵;胡国谭;江园春;江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48 | 分类号: | B60P1/48;B60P1/5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斗车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液控制系统,具体的说是用于吊斗车的电液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吊斗车是专门用于钢铁企业内各类钢铁材质的废料、板材切头等物料运输的专用汽车,吊斗车由上装工作装置和底盘两部分构成。吊斗车与装料斗配合使用来运输物料,通过自身的液压驱动装置将装料斗从地面吊放在车体平台上,或者将装料斗从车体平台上吊放到地面上,以及物料的自卸功能。
吊斗车两侧有动臂举升油缸,动臂举升油缸的动作使动臂上横梁作圆周运动,通过其末端的四根链条带动装料斗作圆周运动平移运动,进行装料斗的吊装和下放,在要下放装料斗时,挂钩在油缸作用下自动的脱开。在要倾翻装料斗时,挂钩钩住不放,装料斗即可以挂钩为中心做圆周翻转运动,完成物料自卸。
现有的吊斗车全部采用液压驱动,液压系统的动力均自底盘发动机,动力经过变速箱和取力器传递至液压泵。液压泵输出的高压油经过各种液压控制阀后,驱动各个油缸,推动负载实现各种动作。
为了控制各个油缸的运动速度,普通的液压系统大都采用进油节流调速的控制方式,该方式要求系统的溢流阀必须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导致泵一直工作在溢流阀设定的高压状态,且多余的流量必须通过溢流阀在高压下溢流回油箱,导致液压系统多余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系统发热量很大,液压油的温度上升很快。而液压油温度过高,会使液压系统产生漏油、执行元件速度慢、磨损加剧、橡胶密封件加速老化等诸多问题。
同时普通吊斗车一般采用机械软轴控制换向阀的动作,这种方式安装、使用均不太方便,占用的安装空间较大,操作力矩也较大,同时使用一段时间后软轴会出现磨损、卡滞的现象。给吊斗车的使用和维修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吊斗车的电液控制系统,安装方便,减少连接管路,减少漏油,无机械磨损、抗干扰能力强、操作简单、免维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吊斗车的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油箱、定量泵、三通压力补偿器、安全阀、减压阀、四个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两个液控换向阀、四个三通比例减压阀、两个平衡阀、七个梭阀、两个动臂举升油缸、两个支腿油缸、两个挂钩油缸和一个液控单向阀;
定量泵的入口连接油箱出油口,定量泵的出口分别连接三通压力补偿器的进油口、减压阀的进油口、第一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第二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第三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第四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第一液控换向阀的进油口和第二液控换向阀的进油口;
第一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一梭阀的第一进油口,第二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二梭阀的第一进油口,第三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三梭阀的第一进油口,第四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连接第四梭阀的第一进油口,第一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第二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第三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和第四三通电磁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并联连接到油箱的第一回油口;
第一梭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第一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第一梭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一液控换向阀的左侧换向控制口;
第二梭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第二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第二梭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一液控换向阀的右侧换向控制口;
第三梭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第三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第三梭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二液控换向阀的左侧换向控制口;
第四梭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第四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出油口,第四梭阀的出油口连接第二液控换向阀的右侧换向控制口;
第一三通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第二三通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第三三通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和第四三通比例减压阀的进油口并联连接到减压阀的出油口,第一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第二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第三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和第四三通比例减压阀的回油口并联连接到油箱的第一回油口;
减压阀的外泄油口连接到油箱的第一回油口;
第一液控换向阀的第一负载连接口分别连接第五梭阀的第二进油口和第一平衡阀的进油口,第一液控换向阀的第二负载连接口分别连接第五梭阀的第一进油口和第二平衡阀的进油口,第一液控换向阀的回油口连接油箱的第二回油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28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