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纺织品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78611.9 | 申请日: | 2011-09-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丹;张萍;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荣华轻纺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02 | 分类号: | B32B27/02;B32B27/12;B32B27/18;B32B3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纺织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品,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布料已经成为人们制备衣服等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现有技术中的纺织品一般由棉纤维或涤纶纤维等材料制成,不具有抗菌功能,尤其在洁净度要求比较高的场所,如食品生产车间、药品生产车间等特殊场所需要自身具有抗菌功能的服装。因此,很有必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设计一种具有抗菌和保暖性能的纺织品。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抗菌和保暖性能的纺织品。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菌纺织品,它包括麻纤维底层,针刺在麻纤维底层上的毛绒层,在毛绒层上涂有粘结剂,在粘结剂上粘覆有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内添加有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抗菌纺织品,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内添加有0.2~1%重量百分比的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抗菌纺织品,所述的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制备得到的纤维层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和防皱性能,不易粘灰尘,且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制备得到的纤维层内添加具有抗菌功能的银系抗菌材料后,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且经实验筛选表明,纳米级的银系抗菌材料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制备得到的纤维层内具有很好的分散性能,对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在90%以上,抗菌效果好,可以广泛应用与需要抗菌的场所,作为优选方案,本发明添加的纳米银系抗菌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0.2~1%。
本发明提供的抗菌纺织品,在麻纤维底层上针刺有毛绒层,具有很好的保暖和透气性能,特别适合在冷冻车间使用,穿着舒适。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抗菌纺织品和现有技术中常用纺织品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抗菌纺织品具有优良的韧性,抗撕裂、平整度和防皱性好,不易变形、不易粘灰尘,且具有耐腐蚀的优点;尤其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制备得到的纤维层内添加具有抗菌功能的银系抗菌材料后,抗菌谱较广,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且穿着舒适保暖性好,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抗菌纺织品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抗菌纺织品,它包括麻纤维底层(1),针刺在麻纤维底层(1)上的毛绒层(2),在毛绒层(2)上涂有粘结剂(3),在粘结剂(3)上粘覆有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4),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4)内添加有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以上所述的抗菌纺织品,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4)内添加有0.2~1%重量百分比的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实施例2
一种抗菌纺织品,它包括麻纤维底层(1),针刺在麻纤维底层(1)上的毛绒层(2),在毛绒层(2)上涂有粘结剂(3),在粘结剂(3)上粘覆有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4),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4)内添加有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以上所述的抗菌纺织品,在聚胺酯和聚乙烯酯共混的纤维层(4)内添加有0.2~1%重量百分比的纳米银系抗菌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抗菌纺织品,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需要抗菌的多种场合。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荣华轻纺实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荣华轻纺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86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