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体温计无涨真空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7682.7 | 申请日: | 2011-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6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健;刘培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阿阿胶阿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5/22 | 分类号: | G01K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 11354 | 代理人: | 张峰 |
地址: | 2522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体温计 真空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体温计的生产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玻璃体温计无涨真空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医用体温计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玻璃汞柱体温计。玻璃汞柱体温计具有计温准确可靠、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是汞柱体温计的生产过程却存在重大的环境安全风险和人身健康隐患。玻璃汞柱体温计的生产过程包括截料、拉颈、缩喉、注汞、封头、分号、印字、烘色、包装等工序,其中注汞工序中的涨真空、蒸馏汞等步骤都直接暴露在生产环境中,汞在空气中的蒸发威胁着生产线的员工健康,甚至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系统衰竭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涨真空过程中,真空泡玻璃壁非常薄,在遇到离心机顺甩时容易破裂,经统计,真空泡的破损率在20%左右。另外,对真空泡的尾部高温熔烧时,容易造成玻璃本体破裂混进空气并留置于毛细管中。尽管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可以采取措施排出部分空气,但是无法彻底排净,导致成品率偏低、自流管不合格等问题。
由于玻璃体温计生产工艺复杂,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各玻璃体温计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商都在寻求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来尽量避免汞蒸发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体温计无涨真空的生产方法,对玻璃体温计的生产工艺尤其是注汞步骤做了重大技术改进,以边复溢边封顶的技术手段替代了传统的涨真空、检测应力等手段,有效防止了玻璃管炸裂,解决了传统生产工序中涨真空时的汞蒸发污染问题,同时提高了玻璃体温计生产的成品率和工作效率。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首先,将缩喉完毕的半成品体温计管料装盘进行440-480℃高温陈化并恒温6-7小时,然后将管料自然冷却到30-40℃。
将密封舱抽真空,真空度不小于2×10-2Pa。达到要求的真空度后,在真空舱中冲入液氮进行降温处理,真空舱内的温度稳定在
38℃以下。然后将管料放入真空舱中进行注汞。
注汞后的体温计管料在温度为42.25℃左右的恒温水槽中浸泡进行升温,恒温水槽的水温允许误差在0.02℃,浸泡时间不低于1分钟。加温体温计管料末端,使汞液升温膨胀,多余液体溢出毛细管外。紧接着经过封头喷灯熔烧体温计管料的开口端进行封顶处理,把体温计的毛细管完全烧结封闭。
测量体温计的汞柱复溢长度,即毛细管内汞柱顶端至感温泡末端的长度。复溢长度范围在98-103cm的管料为合格品,超出该范围的进行报废处理。测量封顶处理后的体温计管料的长度,长度在110-115cm的为合格品,超出该范围的进行报废处理。
将合格品进行管料封头、分号、印字、烘色、包装等处理,加工制作成可成品玻璃体温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为:
1、采取本发明提供的玻璃体温计的生产方法,大幅简化了生产流程,减少了传统生产方法的涨真空、检测应力等复杂步骤,经实测生产效率提高了80%,降低了操作员工人力成本30%。
2、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玻璃体温计的生产方法,减少了涨真空和检测应力的步骤,避免了真空泡的破损造成的汞蒸发污染,保证了生产线的操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玻璃体温计无涨真空的生产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步骤一:将缩喉完毕的半成品体温计管料装盘进行480℃高温陈化,在480℃恒温7小时。
步骤二:取出体温计管料,将管料自然冷却到30-40℃。
步骤三:用机械泵和扩散泵将密封舱抽真空,抽真空的时间为8小时,真空度为2×10-2Pa。达到要求的真空度后,在真空舱中冲入液氮进行降温处理,真空舱内的温度稳定在37℃。然后将管料放入真空舱中进行注汞,注汞流速要求为10min/70kg。
步骤四:注汞后的体温计管料在温度为42.25℃左右的恒温水槽中浸泡进行升温,恒温水槽的水温允许误差在0.01℃,浸泡时间不低于1分钟。
步骤五:取出体温计管料,经过预热炉对管料的后端进行加热,使汞液升温膨胀,多余液体溢出毛细管外。
步骤六:经过封头喷灯熔烧体温计管料的开口端进行封头处理,直至把体温计的毛细管完全烧结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阿阿胶阿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东阿阿胶阿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76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