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路点可重构的手机内置环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4513.8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6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李越;张志军;郑剑峰;冯正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7/02 | 分类号: | H01Q7/02;H01Q1/36;H01Q5/00;H01Q1/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路 点可重构 手机 内置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天线设计领域,涉及一种短路点可重构的手机内置环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逐步拓展,从以前单一的语音业务发展到当前的数字、多媒体业务。在同一个手机上集成多种业务是当前手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由于多种无线通信业务工作的频带范围不尽相同,比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850:824-894MHz,GSM900:880-960MHz),全球定位系统(GPS:1575MHz),数字蜂窝系统(DCS:1710-1880MHz),个人通信系统(PCS:1850-1990MHz),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1920-2170MHz)及蓝牙(Bluetooth:2.4GHz)等。需要在已有的手机天线上实现更多的频带来满足多种业务需求。因此,多频带天线成为了移动终端天线设计的主要目标。
天线作为手机发送、接受电磁波的装置,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手机系统的性能。天线的性能需要足够的空间作保证。在手机天线的设计中,通常采用多分支的结构,每个分支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频带。分支的增加必然会增加天线的尺寸,原有的空间无法保证天线的正常工作。同时,小型化是现代手机设计的趋势,重量轻、厚度薄的手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小型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了多频带手机天线的设计难度。
可重构天线技术是解决空间的有效技术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天线结构复用的概念,在原有天线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开关等元件改变天线的结构,形成另外一种工作模式,联合原有的工作模式,实现多个频带的覆盖。更重要的是,天线的体积没有增加。引入的元件会引入一些天线性能的损耗,相当于部分性能的损失换取天线的频带数目。试验证明,在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中采用可重构技术是可行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路点可重构的手机内置环天线,通过改变天线主体短路点的位置,实现两种工作模式,在不增加天线系统空间的前提下,实现了多种业务频带的覆盖,同时满足了当今天线小型化的趋势,具有小型化、宽带、多频带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短路点可重构的手机内置环天线,含有金属导体部分、第一PIN二极管6和第二PIN二极管7,所述金属导体部分包含天线主体1、馈电枝节2、第一短路枝节3、第二短路枝节4和调频金属片5,其中:
天线主体1采用折叠环天线的形式,根据平面结构沿第一轨迹8、第二轨迹9和第三轨迹10进行向内90度角折叠,通过改变所述第一短路枝节3和所述第二短路枝节4的接地状态实现两种工作模式;
馈电枝节2与所述天线主体1连接,与手机主板的馈电点连接,作为信号输入端;
第一短路枝节3,一端与所述天线主体1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PIN二极管6与手机主板的地连接;
第二短路枝节4,一端与所述天线主体1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PIN二极管7与手机主板的地连接;
调频金属片5,与所述天线主体1连接,用于调节天线两种工作模式的频率;
第一PIN二极管6,连接所述第一短路枝节3与所述手机主板的地,所述第一PIN二极管6导通时,所述第一短路枝节3与所述手机主板的地连接,所述第一PIN二极管6断开时,所述第一短路枝节3与所述手机主板的地断开。
第二PIN二极管7,连接所述第二短路枝节4与所述手机主板的地,所述第二PIN二极管7导通时,所述第二短路枝节4与所述手机主板的地连接,所述第二PIN二极管7断开时,所述第二短路枝节4与所述手机主板的地断开。
其中所述天线主体1的两种工作模式是指:
当所述第一PIN二极管6导通,所述第二PIN二极管7断开通时,所述天线主体1工作于环第一模式;
当所述第一PIN二极管6断开,所述第二PIN二极管7断导通时,所述天线主体1工作于环第二模式;
总计产生两种工作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45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处理装置
- 下一篇:制作半导体器件结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