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斜)流泵叶片大角度全调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4352.2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姚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刚 |
主分类号: | F04D29/18 | 分类号: | F04D2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1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片 角度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混(斜)流泵(注1)叶片大角度全调节装置,属流体机械领域,用以提高效率,扩大工况的广适性,改变润滑方式。取代引进的次等技术而保护国内现有技术资源。
本文所谓的“大角度全调节”,系指机器不停机、不换向时,对叶片安放角βz实现从+4°至-90°的旋转,从而实现性能改善和功能扩展,包括大大扩大流量调节范围这种改善。
背景技术
大泵在国民经济中的能耗,约占13%-14%,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如农业灌排水、市政工程、电厂供循环水、区域性调水(南水北调、东水西输)、污水处理、核电等方面,被大量使用。
混流泵与轴流泵和离心泵相比,有其制式上的重大的比较优势,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在近三十年来,以日本为代表,开始并得到了长足的重视和发展,其使用范围正在向传统的轴流泵和离心泵领域扩展。
固定式和半调节式混流泵,不能发挥混流泵的全部优势。只有全调节的混流泵,尤其是大角度全调节混流泵,才能使混流泵的重大优势得以完全的、高效能的发挥。例如,东北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使用混流泵叶片全调节,即便是调节范围只有-6°到+2°,年节电率也达到了15%。(注2)(调节范围若更大,则节电效果更大),还由于它启动特性好,启动电流小,泵的配用电机裕量减小,泵站电网和电器设备的容量也相应减小,从而大大降低了泵站建设投资。还例如,电厂循环水泵,由于我国冬夏气温变化大,同一容量的发电机组,循环水的倍率范围为50-70倍(流量大),相同的冷却对象,夏天冷凝水量是冬天的15倍(调量大),目前电循泵的调节量只能达到4.3倍,且只能使用半调节,即手工调节技术。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动调混流泵效能的发挥.对于电循泵之类的大调量泵,大角度动调技术,成为了行业亟需突破的难点,而一台大型水泵的电机功率,一般在1000-6000kW之间,以后还会更大,可见,工作可靠、结构简单、动调范围大的混流式全调节技术,对于节能(静态节能和动态节能)和工况广适性的极端重要性。为此,以南水北调为契机,国家和企业不得不用巨大的市场(份额)代价、资金代价、长远收益代价,换取国外的次等技术,即所谓的“双杆端关节球轴承”,这一并不理想的调节方法。
动调范围大(≥45°)的混流泵全调节技术,对于节能和工况广适应极为重要,以至该技术和水力特性两项指标,成为一个国家大型水泵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指标。
对混流泵性能的调节,曾经或正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三种,1)变速调节(变频电机发端于此);2)前导叶调节;3)叶片安放角全调节,在这三种方式中,叶片安放角全调节为最好。(注3)
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在寻求合理可靠的混流泵叶片全调节机构的过程中,经历了拨叉、蜗轮副、齿轮齿条副、圆锥齿轮副、杠杆、十字接轴等诸多形式,它们结构复杂,大都配有复杂的接力器和冗重的油浴润滑(转子体内灌满机油,结构使然)。即便是最新一代的双杆端关节球轴承这一形式,轴承调节范围不能超过13°,它的轮毂比较大,叶片过流面积较小,水 力特性因调节结构需要受到重大削弱。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这种形式,国内现有的优良的混流泵水力模型,都要作废或变动,从而造成极大的损失。这种受制于国外次等技术而湮灭国内资源的局面应停止。
而本文所述技术,
1)在结构上最为冼炼、简约,工作可靠;
2)叶片调节角βz=(+4°∽-90°),调节范围最宽,带来扬程,特别是流量的调节量变大,节能效果(静态的和动态的)更大;
3)现有优秀的水力模型无须变动,可直接与本文所述技术无缝结合,节约大量的水力模型开发费用;
4)相对于固定叶片和半调节混流泵,本发明制造较复杂,造价增加。
发明内容
1本发明的运动机构为一空间斜交杆系,见图1,调节机构原理图:
件1操作杆(同心地置于泵轴内)轴线与件6叶片轴线在同一平面内斜交,交角Ψx=30°-45°,件1操作杆与件2操作架固联,能在平面P内上下运动;件6叶片为带悬臂的简支梁,叶片轴尾部两支承分别位于转子体内和外壳上,件6叶片与件5拐臂以键相联,它能绕自身轴线转动;件4上球铰与件5拐臂销联,能在平面M内运动;件3下球铰与件2操作架销联,能在平面P内运动;件3下球铰与件4上球铰的公共部位为空间闭式球面低副,内球壳上开有槽,这个槽是上、下球铰相对运动时,为避让下球铰的杆部所开。
件3下球铰在P平面内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件4上球铰在M平面内既有平动,又有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刚,未经姚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43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