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拉手式防踩踏事故专用楼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0393.4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千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1/02 | 分类号: | E04F11/02;E04F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手 踩踏 事故 专用 楼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楼梯,特别是涉及一种拉手式防踩踏事故专用楼梯。
背景技术
校园的教学楼楼梯上经常发生踩踏事故,如:2005年10月25日晚上8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拥挤踩踏事故中,8名学生死亡、17名学生受伤;2005年11月初,安徽毫州市谯城区估衣小学发生学生上下楼梯时踩踏事件,12人受伤;2009年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发生8人死亡、26人受伤的学生踩踏事故后,湘乡市积极应对,及时救治受伤学生,做好遇难学生善后工作,并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2010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1点5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课间操期间学生下楼时,由于前面一名学生摔倒,造成踩踏事故,致使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
校园的楼梯的踩踏事故的屡次发生,已足以引起教育部和各校园管理部门的重视,但现有的预防措施仅仅是通过“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等方法来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并没有切实可靠的技术手段来消除造成踩踏事件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踩踏事故发生的拉手式防踩踏事故专用楼梯。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案是:
拉手式防踩踏事故专用楼梯由悬挂杆、拉手、拉绳、拉结筋和楼梯梯段构成。在每一条楼梯梯段的底部设有三条沿楼梯纵向的悬挂杆,每条悬挂杆均与楼梯梯段的底面平行且通过多条竖向的拉结筋与楼梯梯段的底部连接固定,三条悬挂杆在平面上分别位于每个梯段的左右两侧和中间位置。每条悬挂杆上有与楼梯梯段的梯步数相等数量的、等间距的竖向通孔,每个竖向通孔与一根拉绳的上端相连接,每根拉绳的下端与拉手顶部的顶板相连接。
所述拉手由侧环、底环和顶板构成,其中底环为处于拉手底部的水平设置的圆环,三个相同大小的侧环均与水平面成45°夹角且每个侧环的底端均与底环连接,顶板为三角形的弧面壳体,三个侧环的顶端均与顶板结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拉手与其下方的梯步的竖直距离为1.7M-1.9M。
采用上述方案,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在每个楼梯梯段的上方设置多个拉手,在行人即将跌倒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伸手抓住上方的拉手,从而避免因跌倒引起的踩踏事故发生。
2.由于本发明的拉手由底环和三个侧环构成,因此每个拉手都具备六个方向的握持部位,可供行人在跌倒前的慌乱中,无论处于拉手的哪个方向,都可以很方便地将拉手一把握住,同时,也可供在楼梯相同位置的多个行人同时握住一个拉手而互不冲突,与现有的普通单环拉手相比,本发明的拉手具有使用更方便、安全性更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拉手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中:1.悬挂杆 2.拉手 3.拉绳 4.拉结筋 5.楼梯梯段 21.侧环 22.底环 23.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拉手式防踩踏事故专用楼梯由悬挂杆1、拉手2、拉绳3、拉结筋4和楼梯梯段5构成。在每一条楼梯梯段5的底部设有三条沿楼梯纵向的悬挂杆1,每条悬挂杆1均与楼梯梯段5的底面平行且通过多条竖向的拉结筋4与楼梯梯段5的底部连接固定,三条悬挂杆1在平面上分别位于每个梯段的左右两侧和中间位置。每条悬挂杆1上有与楼梯梯段5的梯步数相等数量的、等间距的竖向通孔,每个竖向通孔与一根拉绳3的上端相连接,每根拉绳3的下端与拉手2顶部的顶板23相连接。
所述拉手2由侧环23、底环22和顶板23构成,其中底环22为处于拉手2底部的水平设置的圆环,三个相同大小的侧环23均与水平面成45°夹角且每个侧环23的底端均与底环22连接,顶板23为三角形的弧面壳体,三个侧环23的顶端均与顶板23结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拉手2与其下方的梯步的竖直距离为1.7M-1.9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千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千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03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