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塑料及制造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8000.6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3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郭学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格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7/06;C08L91/06;C08K13/04;C08K7/14;C08K7/06;C08K7/04;C08K3/34;C08K3/26;C08K3/22;C08K5/12;C08K3/04;B29B9/06;B29C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39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塑料 制造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改性技术和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5亿吨,而且每年正以8%~10%的速度增长。我国大约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我国城市生活中垃圾中的废塑料约占垃圾总量的4%~10%,年产量达到500~600万吨,而且每年正以近8%~9%的速度增长。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仍以卫生填埋和露天堆放为主,占总处理量的79.2%,其次采用堆肥处理,占总处理量的18.8%,少量采用焚烧技术,约占总处理量的2%。我国废塑料的回收再利用量仅占10%,约90%的废塑料被填埋和焚烧。因此,如何实现废塑料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利用废塑料回收重新加工技术,可有效的减少废弃物污染,处理规模大并且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100%实现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但是在实际生产中,需要考虑到废塑料与其他原料的混匀问题,还要考虑到废塑料的添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盲目的利用废塑料回收重新加工,会使产品强度、冲击性变差,耐老化性差使用寿命短,阻燃防火性达不到要求,加工复杂,最终使生产成本更高,算不上真正的废塑料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提供的改性塑料的加工工艺简单、废塑料加工回收能力强,并且产品性能较佳。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改性塑料是以聚乙烯树脂和废塑料为基本原材料加工而成,该材料还包括增强纤维、组合填料、光稳定剂、复合型抗氧剂、增塑剂、无机复合型阻燃剂和分散剂。
一种改性塑料,其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聚乙烯树脂 100份,
废塑料 80~140份,
增强纤维 30~80份,
组合填料 60~140份,
光稳定剂 8~16份,
复合型抗氧剂 11~20份,
增塑剂 15~25份,
无机复合型阻燃剂 50~80份,
分散剂 1.5~2.0份。
所述的聚乙烯树脂是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组成的混合树脂,且他们的质量比为1~2.5∶3。
所述的废塑料选自废聚乙烯、废聚丙烯、废聚苯乙烯或废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增强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碳纤维、石棉纤维或不锈钢纤维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组合填料选自滑石粉、云母粉、碳酸钙、石英粉或高岭土中的任意两种或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光稳定剂选自对,对’-异亚丙基双酚双水杨酸、亚磷酸三(1,2,2,6,6-五甲基哌啶)酯、水杨酸-4-叔丁基苯酯、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或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复合型抗氧剂选自N,N′-二(β-萘基)对苯二胺、硫代二丙酸十八酯、抗氧剂1010{[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抗氧剂DLTP(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或抗氧剂CA(1,1,3-三(2-甲基-4-羟基-5-叔丁苯基)丁烷)中的任意两种或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的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壬酯或对苯二甲酸二辛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的无机复合型阻燃剂选自氢氧化铝与三氧化二锑,并且氢氧化铝与三氧化二锑的质量比为2~3∶1,其中氢氧化铝是经过500目过筛的。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乙烯蜡、氧化聚乙烯蜡、塑化聚乙烯蜡或聚α-甲基苯乙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一种上述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格美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滁州格美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80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