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7902.8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2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梁海勇;王浩骅;马全龙;孙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海勇 |
主分类号: | A61K36/708 | 分类号: | A61K36/708;A61P13/1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慢性 肾功能 衰竭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由中药成分制成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肾功能衰竭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据国际肾脏病协会统计,本病自然人群发病率约为98~198/百万。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增加,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几乎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倍。现今伴随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的增加,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有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最可怕的“隐形杀手”之一,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目前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达到9%~10.6%。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构成有所变化,在西方国家继发性因素已占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两大首位因素,约占50%。然而我国仍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但继发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逐年增多,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从资料统计分析看,泌尿系结石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多见,约占57.4%,慢性肾炎占13.2 %,其他痛风、心脏病、红斑狼疮等占5.8%,任何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肾脏病,一旦肾功能受损超过50% ,则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由轻到重,为不可逆性,最后出现终末期肾脏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最后共同转归,危害极大,在我国已占据内科疾病死亡率的第三位,其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应积极防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由于西药副作用大、疗效不满意,肾脏移植价格昂贵,肾源紧张,致使患者难以长期用药,所以,中医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治疗、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在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之进程、阻断其恶性循环方面尚未有根本性突破。因此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减损进程,是当今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宜温补脾肾治其本,降逆泄浊治其实,活血化瘀贯始终为法。治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现今有很多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药物,既有中药也有西药,虽然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根治,容易复发,药物依赖性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组方而成,具有温补脾肾,泄浊化瘀之功,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稳定性高、治疗效果好。
本发明还提供了本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包括下列重量份的原料:黄芪300~400份、丹参200~300份、淫羊藿200~300份、大黄100~200份、何首乌(制) 200~250份、茯苓100~200份、川芎200~300份、当归200~300份、绞股蓝100~200份。
上述组合物优选的配方为(重量份):黄芪360份、丹参275份、淫羊藿225份、大黄180份、何首乌(制) 225份、茯苓120份、川芎225份、当归225份、绞股蓝120份。
本发明的主要配方为黄芪、丹参、淫羊藿、大黄、何首乌(制)、茯苓、川芎、当归、绞股蓝。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别名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功能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敛疮,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别名首乌、地精、赤敛、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小独根、田猪头、铁称陀、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功能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别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功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功能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海勇,未经梁海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79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