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2012.8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8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魏江春;杨军;张涛;周启明;曹叔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5/00 | 分类号: | A01H15/00;A01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生物 治理 荒漠 方法 专用 地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截止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蔓延,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给国家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我国现有沙化土地为例,可治理面积有53万平方公里,按每年所见1717平方公里(国家林业局2011)的速度计算,将可治理沙地变成非沙化土地大约需要300年的时间。因此荒漠治理是国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迫切需求。
机械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等多种方法均已被陆续采用,但机械固沙工程量繁重,效果不佳,化学方法则存在固定剂老化,土地无法再利用等问题。生物方法成为荒漠治理的首选方法,而人工植树,建造防风林耗时长,需要数年至十几年,流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流动的,利用微型生物结皮固沙耗时相对较短,可同时固沙并改善荒漠生态环境。
微型生物结皮是由蓝藻、地衣、苔藓、细菌、真菌等微型生物及其缠绕附着的地表沙土形成的一层特殊结构,是荒漠地区所特有的景观。微型生物结皮的形成历经蓝藻结皮、地衣结皮及苔藓结皮等阶段,最终各种高等植物入驻,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杨军(中国北方荒漠地衣及其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2009,p53)通过对宁夏沙坡头地区不同恢复时间的微型生物结皮组成成分研究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最先出现的蓝细菌(蓝藻)结皮的盖度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地衣的盖度逐年稳步增加,成熟的结皮以地衣和苔藓为主。
地衣被称为“拓荒者”,是由真菌与藻类或者蓝细菌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结构的互惠共生生物体。真菌为藻类积蓄水分,提供无机盐,并保护藻类免受过强的阳光辐射;藻类或者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物质,二者互惠,因此地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地衣能够吸收水分而迅速膨胀,此后水分缓慢的释放而被利用,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进行的光合与固氮作用会增加裸露荒漠地表的有机物含量,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重要来源,改善了荒漠生态的微环境;其具有的根状结构(假根)可穿透土壤,提高了沙表的稳定性,起到了显著地防止风蚀、雨蚀的固沙作用;其自身分泌的地衣酸类可以侵蚀岩石表面,同时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起粘结土壤颗粒促进土壤的形成,为苔藓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入驻、生长提供良好的 条件,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荒漠地衣及地衣结皮在荒漠治理,流沙固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生物结皮治理荒漠的方法及专用地衣。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地衣的成套产品,由独立包装的菌和藻组成,所述菌为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所述藻为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
本发明所提供的地衣是由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和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形成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地衣的方法,包括将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和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均接入固体基质进行共培养得到地衣的步骤。
所述固体基质为沙土、PDA固体培养基或其它固体基质;
所述Endocarpon pusillum F07020 CGMCC No.3893的接种量以菌丝球的湿重计为0.03-0.07克/平方厘米,如0.05克/平方厘米;
所述Diplosphaera chodatii A07020 CGMCC No.3892的接种量为0.18×106个细胞/ml-0.24×106个细胞/ml,如0.21×106个细胞/ml。
所述共培养的温度、光照条件如下:室温、每天24小时中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000lux;所述室温为18-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20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异质接面太阳能电池的制程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塑壳封印